为助力乡村能源绿色转型,突破村镇暖炊设备技术与应用瓶颈,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碳寻乡野·新质暖万家”村镇暖炊设备调研实践团前往甘肃省榆中县李家磨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勘察、走访交谈、问卷调查和房屋建筑平面图绘制分析等方式,精准掌握当地暖炊设备使用现状,探索适配当地村镇的新型能源应用路径,为村镇暖炊设备升级提供资料数据,引领青年学子以专业实践扎根基层,用知识技能服务乡村绿色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李家磨村委会前合照(李昊轩摄)
躬身实践,深入基层感悟民生冷暖 在李家磨村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始终秉持细心、耐心、有温度的调研态度。他们深入农家院落,无论是在烟火缭绕的灶房,还是堆满杂物的堂屋,总能看到他们俯身观察采暖设备、耐心与农户们嘘寒问暖的身影。“冷天全靠这儿续煤,屋里才有点热乎气儿!”一位农户指着老式炉膛的烟道介绍道。这带着炉火温度的朴实讲述,让队员们真切触摸到传统取暖方式的艰辛与局限,也更加笃定了将调研扎进泥土、把对策落到实处的决心——要让“纸上数据”真正化作驱散寒意的“炕头温暖”。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调研(李昊轩摄)
靶向调研,以数据揭示村镇采暖痛点 为精准锚定村镇采暖痛点,实践团采用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农户家中的暖炊设备型号、能源使用情况、房屋结构特点以及采暖实际效果等数据信息。走访中,实践团成员们与农户亲切交谈,“咱家里冬季采暖烧煤一个月得花多少钱?”、“火炕后半夜会不会突然变凉?”、“电磁炉、电暖器这些家电用着方不方便?”他们围绕这些具体问题拉家常、听心声,引导农户轻松道出冬季取暖中遇到的“闹心事儿”。
“之前冬天屋里温度连十度都没有,装了政府补贴的空气能热泵之后,这下勉强能有个十七八度了”听着农户们的感慨,实践团成员深感村镇暖炊设备优化任重而道远。一份份填好的问卷,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出李家磨村采暖炊事的真实图景。具象化的问题,经过问卷的收集与梳理,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成为了实践团后续找对策、解难题的“靶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农户家中进行问卷调查(李昊轩摄)
问题导向,以专业技能响应民生需求 实地调研后,实践团成员进行当日数据汇总,通过交叉比对房屋结构图纸、访谈记录要点与问卷结果反馈,逐步梳理出李家磨村暖炊和能源利用的核心问题:农户普遍渴望“用得起、热得快、够环保、更省心”的采暖炊事设备,但现有清洁能源设备存在适配性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这种“水土不服、效果打折”的尴尬令很多农户很是头疼;同时,村镇住房保温性能差、传统设备热效率低且能耗高等问题,也成为提升采暖炊事舒适度的现实掣肘。
瞄准“减碳、高效、强适配”三大攻坚点,实践团队迅速勾勒出初步解决方案。方案既紧扣调研发现的真问题,又充分考量乡村实际条件,力求让后续研究与帮扶举措精准对接村民炕头期盼,真正推动“碳寻乡野”的实践成果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化作驱散冬日寒冷的切实暖意。
图为实践团成员总结分析调研数据(李昊轩摄)
本次调研直击村镇采暖炊事现状与群众核心诉求,为探索低成本、低碳化、高适配的暖炊设备优化路径筑基。实践团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研与实地勘察,深挖传统采暖高能耗、智能化不足等痛点,厘清了农户对清洁能源和新型暖炊设备的接受度与期待。本次实践成果既为后续调研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形成一套更加“接地气”的村镇能源方案;更以青春实践激发乡村能源优化活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朝着更加环保、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贡献机电学子的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