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叩门传薪火 解忧助振兴——曲阜师大学子乔庄入户践行“第二个结合”连心桥

    2025-07-30    阅读: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
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背起行囊,怀揣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理论落地的使命,于2025年7月叩响了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村民的家门,入户走访践行理论、服务乡村、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行动。

实践队员们深知,乡村振兴伟力根植于每位村民。然而,个体在政策理解、技术应用、项目落地上的疑虑需个性化解答。队员们分组深入农家小院、坐到炕头桌边,与村民促膝长谈。他们耐心倾听具体关切:文化振兴政策如何落地?政府有哪些扶持(资金、培训)?发展手工艺电商或生态旅游的困难在哪?面对这些,实践队员们化身“第二个结合”的“翻译官”。他们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结合红色文化“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为村民提供接地气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村民对电商“怕失败”的担忧,队员们不仅讲解技术,更援引“诸城模式”的敢闯敢试和王尽美烈士的无畏精神,鼓励发扬本地红色基因中的开拓勇气。“学生们讲得透,不光说政策好,还教咱用党的道理解难题,心里踏实!”一位计划开农家乐的村民感慨道。队员们的行动,让宏大的“第二个结合”理论成为村民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一次次真诚叩门,一场场深入交谈,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传递党心。坐在村民的板凳上,喝着农家茶,倾听他们的故事,队员们实现了零距离沟通。当他们援引红色文化“为民初心”和“鱼水情深”阐述党与群众联系时,此刻的走访本身就成了最生动的诠释。村民感受到理论的温度与青年的关怀,参与振兴的主动性被点燃。一位曾对村务淡漠的老人,听完队员结合王尽美事迹谈本村前景后,动情道:“娃娃们真心为咱好!咱也得为村里出力!”队员们的行动,成功将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转化为激发村民奋斗热情的“催化剂”。

实践团队通过扎实的入户走访,将“第二个结合”的种子精准播撒在乔庄村民心田,架起了连通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期盼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注入了澎湃的青年力量与深厚的理论动能。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