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匠心译韵·舟楫传声:泰州学院学子架设非遗出海之桥——弘扬中华文化自信

    2025-07-30    阅读:
    来源:孙力
  在江苏兴化竹泓镇的水岸边,年逾古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泓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党的文化传承政策指引下,指尖摩挲着承载厚重历史的木船龙骨,向围聚身旁的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匠心译韵·舟楫传声”团队倾囊相授“水密隔舱”的千年智慧。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深入非遗一线,以录音笔、笔记本和镜头为工具,细致记录,力求为这项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古老技艺镌刻下精准的数字化印记——一场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非遗出海”工程正由青年学子奋力推进。
   竹泓木船,承载着六百余载水乡记忆,其独特的“木龙骨”结构、“捻缝工艺”等核心技艺,是中华劳动人民卓越创造力和工匠精神的璀璨结晶,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然而,面对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引导“匠心译韵·舟楫传声”团队,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学生们深入作坊,与老工匠同作息、共俯仰,在刨花飞舞与凿木声声里,将“前搪浪”“后封板”等行话术语逐一拆解、研究。他们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古老技艺精准“造像”,构建了完整的双语术语库,辅以三维建模可视化呈现,成功为“捻缝”“水密隔舱”等关键技艺在英语世界找到了精准、传神的表达。这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以青年智慧赋能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展现新魅力,服务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战略。 
   非遗外译绝非机械转换,更是中华文化精神与世界文明的一次深度对话。团队深刻理解所肩负的文化传播使命,在翻译中注重挖掘和传递其蕴含的东方哲学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他们赋予“水密隔舱”结构以“浮动的生命保障线”之喻,将传统榫卯智慧升华为“无钉之韧”的东方哲学,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和谐共生理念与精湛技艺背后的人文关怀。这种创造性译介,不仅跨越了语言障碍,更在文化精神层面构建起共鸣的桥梁。当凝聚着团队心血的竹泓木船技艺译介成果在荷兰鹿特丹海事博物馆展出时,异国观众无不惊叹:“这些木船不仅是器物,更是流淌的东方智慧与永恒之美!”这正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生动实践。
   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匠心译韵·舟楫传声”团队在兴化竹泓的深耕,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专业教学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他们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青年担当,用语言和专业能力,为非遗之舟装上了驶向世界的风帆。其成果不仅为竹泓木船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赢得了国际关注,更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精准译介走向世界、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航道,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了青春力量。
   当非遗传承的薪火在党的关怀下代代相传,与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译者的智慧相遇,便点燃了中华文化扬帆远航的明灯。泰州学院的这支年轻团队,正以语言为桨、以匠心为舵、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航向,奋力将竹泓木船承载的东方智慧与中华文明精神,稳稳驶入人类文明的壮阔海洋。这是属于新时代中华非遗的壮丽航程,是文化自信在深水区扬帆的生动见证,更是青年一代响应时代召唤,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铿锵足音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