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淮师大学子走进老年服务中心 科技适老调研传递青春温度

    2025-07-31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蝉鸣渐起的六月,暖意浸满时光。为践行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6月28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银龄关怀”智慧伴老志愿团深入当地老年服务中心,踏着晨曦走进当地老年服务中心,开启了一场以“践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倾听老年群体真实诉求”为主题的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在一天的活动中,用情感陪伴消解孤独、用生活协助传递暖意、用专项调研捕捉需求,将青年关怀送入老人心田,也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了社会责任的分量。 
倾听心声,传递关怀暖夕阳
活动伊始,队员们分组走进服务中心的活动大厅,他们搬来小板凳,挨着老人们坐下,与老人们促膝长谈,像对待自家长辈般拉起家常。他们耐心聆听老人们讲述过往岁月的人生故事,感受着长者的智慧与风采。
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伍老爷爷紧握着队员的手,动情地表示:“在这里过得可舒服了!”在亲切的交流间隙,队员们还主动协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们整理居室内务、打扫卫生,这些细碎的举动,像一缕缕微风,悄悄吹散了服务中心的沉静,让每个角落都漾起生机。

图 1 与老人们熟悉交谈 祁金旺拍摄

图 2 老兵讲述自己的生活 祁金旺拍摄
三代同堂,饺子宴中话温情
临近中午,厨房的烟火气里飘出了欢声笑语。队员们围在料理台旁,跟着奶奶们学揉面、擀皮、调馅、包饺子,工作人员正麻利地烧水、下饺子,白色的水汽氤氲而上,模糊了三代人的脸庞,却清晰了彼此的笑容。三代人围坐在一起,手上忙碌着,嘴里唠着家常。
服务中心负责人感慨道:“这些老人啊,很久没和年轻人聊这么长时间了,今天脸上的笑容比平时多了不少!”小小的饺子,包裹着浓浓的温情,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咬一口滚烫的饺子,鲜美的汤汁在舌尖散开,那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滋味。


图 3,4 与老人一起包饺子 裴孟涵拍摄

图 5 与老人一起吃饺子 裴孟涵拍摄
聚焦“适老”,科技需求细调研
在关注老人精神需求的同时,团队特别聚焦于科技进步对老年生活的影响。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队员们与二十余位老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调研发现,虽然多数老人表示日常生活有护理人员照料,感到惬意,但他们普遍渴望更多的情感交流与陪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老人表达了强烈的“科技适老”需求:“物质上啥也不缺,就是想孩子的时候,视频总弄不明白。”王奶奶拨弄着手里的老人机,屏幕上的按键已经磨得发亮,“孩子们教了好几回,转身就忘,眼睛也看不清那些小字。” 旁边的张爷爷接过话茬:“上次去医院挂号,窗口排长队,那年轻人都用手机,咱也想学,可那太复杂,咱手指头也不利索。”
队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下每一条诉求,力求真实反映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感受和使用障碍。这些看似简单的需求,背后藏着老人们对融入数字生活的渴望,也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不该落下任何一个群体,适老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温度的民生课题。 


图 6,7 与老人们一对一交谈调研 周熠凡拍摄
双向奔赴,实践育人显担当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服务之行,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思考之旅。队员们则在对话中,懂得了 “养老” 二字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衣食无忧的保障,更是精神世界的丰盈;不仅是生活起居的照料,更是对尊严与价值的守护。
“以前总觉得敬老就是送点东西、陪聊几句,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关怀是听懂他们没说出口的需求。”志愿团的小李在活动总结里写道。同学们带着调研数据返程时,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子,或许能为适老化技术研发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更要把这份关怀延续下去。
夕阳西下,队员们与老人们挥手道别。服务中心的走廊里,还回荡着白天的笑声;老人们的记忆里,多了一群年轻人的笑脸;而学子们的青春手册上,从此刻下了“责任”与“温度”的注脚。这场跨越代际的相遇,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有了更生动的注脚,也让青春的力量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