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青年一代的使命召唤,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战略部署与时代号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赴西北五省39市调研戏曲生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22日赴西宁市参观青海省博物馆及西宁市湟中区河湟文化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青海省博物馆合影留念。马超摄
推开博物馆的展门,戏曲的余韵仿佛穿透时空。泛黄的戏服、斑驳的乐器、记载着唱腔的古谱,都在诉说着曾经的粉墨登场。或许这里藏着某段秦腔的苍凉,某出小调的婉转,每一件展品都是戏曲艺术的凝固瞬间。它们见证了戏台上下的悲欢离合,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当目光掠过这些遗存,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弦歌不辍,而这份来自历史的回响,正等待着被重新解读、被年轻一代续写新的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藏戏历史。马超摄
在河湟博物馆的文化浸润中,实践团有幸专访了舞狮技艺传承人陈义老师。陈义老师将数十年的舞狮生涯娓娓道来,从初入行时的技法研习到如今的传承坚守,那些与狮头相伴的岁月,既是个人与传统技艺的深度交融,亦是一代匠人对民俗文化的赤诚守护。其间,他也坦言当下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关注并投身其中,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舞狮传承人陈老师。马超摄
访谈之余,陈义老师亲自示范,悉心指导实践团成员学习舞狮技巧。从狮头的起势、摆幅到与狮身的配合韵律,每一个动作细节的点拨,都让我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舞狮艺术的精妙与厚重。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一份文化责任的接续,让实践团成员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

图为舞狮传承人陈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舞狮。马超摄
与陈义老师的深度交流,让实践团得以窥见舞狮传承之路的艰辛与当下生存境遇的挑战。这项承载着民俗记忆与文化密码的技艺,正面临着时代浪潮的冲刷。然而,越是知晓其传承的不易,便越能体会到守护的意义——它不仅是技法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舞狮传承人陈老师合影留念。马超摄
此次青海博物馆之行与舞狮传承人陈义老师的访谈,让实践团对地方戏种的深厚底蕴与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更为真切的体悟。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艺术密码,在交流与探寻中愈发清晰。前路漫漫,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已然在肩。未来实践团将以这份认知为基,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砥砺前行,在守护中探索新机,于实践中续写华章,让地方艺术的星火在时代进程中持续闪耀,共同铺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