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号召,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我和机电工程学院11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乡土新声”实践团。7月18日至22日,我们怀着满腔热忱,走进陕西商洛山阳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丹江水流淌着方言的回响,而普通话的推广,正架起连接乡土与时代的桥梁。我们渴望用青年的声音,为这片土地注入全新力量。
一、团队奋进:让推普在山阳“生根发芽”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这次实践,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广场街巷、乡村田间、校园课堂这三个语言文化传播最鲜活的地方。我们团队以“实用教学+场景融入”为路径,创新设计了涵盖各个生活场景的实用语手册和顺口溜。一次次讨论修改,只为让实践能真正融入山阳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帮他们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沟通坎儿迈过去。团队筹备时,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当地社区、学校、村委会进行沟通,讨论起来经常忘记了时间,走出教室已是深夜,这份投入让我明白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促振兴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行,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我想,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本次实践奋进的起点。
二、广场街巷:用普通话破解生活“沟通码” 清晨,山阳县人民广场上“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的横幅迎风舒展。在丰阳社区的“流动小课堂”,我直面“方言困扰”:杂货店李大姐因“醋”的方言发音让顾客错买酱油,带孩子看病的张阿姨因无法描述症状而焦急万分。面对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眼神,我们一遍遍耐心教着顺口溜:“社保缴费要记准,快递单号说清晰;普通话里门道多,生活顺畅少费力!”并将正确的字词发音进行现场示范。群众们方言的交流困境让我深刻认识到,普通话是开启更便利生活的“钥匙”。当一位老人紧握我的手连声道谢时,那份暖意让我更加笃信:推广普通话,是在播撒希望,是在为乡亲们搭建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桥梁。
三、田间课堂:给农产品“插上金话筒” 在户家塬镇桃园村,我们遇到了正为销路发愁的种植户陈大姐。因无法用普通话向收购商清晰介绍五味子的价值,她的优质产品只能低价出售。我们围在她身边,逐字逐句帮练:“咱这野生五味子泡茶,安神养颜,馈赠佳品!”还为她录制了推销音频,并耐心讲解直播话术要点。桃园村村支书柳礼政兴奋地对我们说:“村里500亩核桃林,去年电商销售仅8万元。要是乡亲们都能学会用普通话讲清楚‘皮薄、仁满、零添加’这些卖点,增收致富的路子一定能拓宽不少!”看着村民们眼中闪烁的期待,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分量。
经过两天紧锣密鼓的努力,我们通过宣讲会、走访、座谈等方式帮助了24位农户和种植户掌握了农产品推介的基础用语,并录制了15条介绍音频。当听到他们用略显生涩却饱含期冀的普通话介绍自家农货时,我内心深受触动:这努力推广的普通话,正是助力农货走出大山的“金话筒”,是驱动乡村奋进的“新引擎”。它连接着山野的质朴与广阔的市场,让更多农货被听见、被认可。
四、感悟与成长:语言的桥梁,奋进的基石 语言藩篱是乡村发展的无形阻碍,但山阳之行重塑了我对“推普”的认知。山阳中学“每日晨读、每周语言课、每月演讲赛”扎实推进,教务主任自豪地说:“普通话是山里娃走出大山的第一块敲门砖!”语言达标率提升彰显教育进步。小太阳幼儿园的稚嫩诵读、“家园手册”的祖孙共学,传递着希望。田间地头,乡亲们从“说不清”努力走向“说得好”——普通话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畅通了交流,明晰了愿景,是乡村振兴最大的“语言底气”。
此行让我深刻体悟“奋进”真谛:它绝非个人孤勇,更是集体力量的交响。我见证乡亲们苦练的坚韧、孩子眼里的渴望、团队挥洒的汗水,奋进是驱动前行的精神伟力。乡亲们用行动昭示:掌握普通话,就是握紧了开启新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钥匙——这便是乡村最磅礴的奋进图景!
当夕阳为山峦镀金,我们踏上归程。广场上的发音、田间的推销词、校园内的诵读声,久久回荡在这片乡土。我相信,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共鸣,终将铺就通往未来的通途。祝福山阳!愿普通话这把钥匙,为乡亲们叩开更多机遇之门。未来,我愿再次深耕这片热土,以知识为砖,热忱为瓦,接续乡村振兴的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