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心得体会:在实践中读懂法治的温度
三天的三下乡之旅,像一串饱满的果实,每一口都嚼得出成长的滋味。从百年校史中汲取的力量,在社区课堂里收获的笑容,在镜头前积攒的笃定,都让我对“法治”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走进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展柜里的手稿上。看着青年毛泽东“男儿立志出乡关”的笔迹,听着他“知识学问都在一师打下基础”的故事,那些课本里的历史突然变得可触可感。原来红色法治的根脉,早就藏在这种“扎根大地、求真务实”的求学精神里。当我们在展厅里讨论“青年该如何立志”时,我心里悄悄种下一颗种子:要像先辈那样,把学问做在实践中。
在杨丰社区的那天,是最热闹也最温暖的一天。本以为普法宣讲会很枯燥,没想到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当我们用动画故事讲完校园欺凌的法律知识,一个小姑娘举手说:“以后遇到欺负,我知道该告诉老师了!”看着他们在漆染书签上画下星星和“法”字,在宣誓时用力握紧拳头,我突然明白,普法不是念法条,而是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把“保护自己”的勇气种进心里。街头采访时,常有居民停下脚步认真交流,从生活困惑到法律疑问,大家眼里的期待让我真切感受到,普法这件事真的很有意义。
拍普法视频那天,我们对着镜头反复练习。有人特意把专业术语换成家常话,有人在讲防骗知识时加了句暖心提醒,还有人在说维权方法时特意放慢语速。大家都想着,要让屏幕那头的人真能学到东西。原来法律不止在课本里,更在防骗的叮嘱里、维权的勇气里。
三天很短,却让我懂得: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能守护生活的力量。作为法学学子,我们不仅要读懂法条,更要学会做法治的“传声筒”,让这份温暖的力量,传到更多人身边。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