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伟人故里寻足迹,红色基因永传承

    2025-07-31    阅读:
    来源:林吉凡
       7月29日,作为湖南工商大学红法润青苗普法先锋队的一员,我与队友们自驾百余里,来到这片湖南人心中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圣地——韶山。沿着铜像广场、毛氏宗祠、毛泽东专题纪念馆和韶山市司法局的探访路线,我开启了一场追寻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旅程。
  骄阳似火,烈日下的每一步都充满热忱,仿佛能触摸到这片红色热土上沉淀的法治基因与革命精神。铜像广场上,毛泽东同志的巨型铜像巍然矗立,背后镌刻的宪法条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恰逢隆重的花篮敬献仪式举行,向伟人铜像敬献花篮时,我不禁有感而发:毛泽东同志"人民主权"的法治理念,正是从这里启航,成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石。
  走进毛氏宗祠,"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牌匾令人驻足。毛泽东同志《训侄书》中"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家训,不仅是家族精神的凝练,更暗含对法治信仰的坚守。农民夜校小小的教室,在一百年前却点燃了革命的火苗。毛承文反抗地主,毛主席带领人民革命的故事令人热血沸腾。展厅里泛黄的信件与手稿中,伟人早年在湖南农民运动中"以法为纲"调解纠纷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法治初心。这种将法治理念深植于乡土人情中的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鲜活注脚。
  在毛泽东专题纪念馆内,我见到1949年《共同纲领》手稿与1954年宪法草案的陈列,勾勒出毛泽东同志从革命实践到法治蓝图的探索轨迹。也看见《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原本复印件,其中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让我震撼于他"实事求是"的法治思维——正是这种深入基层、倾听民声的调研精神,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实践根基。展馆尽头的互动屏幕上,伟人"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述与今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刻清晰可感。
  最后一站来到韶山市司法局,在这里,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带着温度的红色基因传承。
  夕阳西下时,回望伟人铜像,我对那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仿佛有了新的注解。从韶山冲走出的法治火种,早已在新时代的沃土中开枝散叶。这次探访让我深刻领悟: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时代的指南。当我们小队的成员作为志愿者在毛氏宗祠讲解年轻时期的毛主席反抗地主阶级的英勇斗争时,我更加确信这抹法治的赤色,终将在青年一代手中代代相传,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