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故居,悟三下乡真意
驻足烈士故居,青砖黛瓦间,时光仿佛在沙田的夏日里放慢了脚步。
7月26日,我们红法润青苗先锋队一行人来到了何叔衡同志的故居。走进故居是三面土墙围成的小小的庭院,墙上的纹路是岁月的痕迹,指尖抚过斑驳的裂痕,龟裂的缝隙仿佛渗透着微光。"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仿佛穿透百年风雨,在耳畔回响。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便是在这方简朴的农舍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踏进里屋,墙上泛黄的照片里,他眼神坚毅,直击灵魂,让人想起他在苏区时"何胡子"的绰号背后,那份对信仰的执着与对革命事业的热血。
转至不远处的谢觉哉故居,古朴的书桌上摆着一盏油灯,墨香似乎还萦绕在雕花窗棂间。"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的家训,刻在堂屋的楹联上,也刻在这位"延安五老"之一的生命里。讲解员说,谢觉哉在长征路上仍坚持写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对百姓的牵挂。
走在故居之间的石板路上,看着田埂间劳作的农人,忽然明了:正是这份扎根乡土的赤子之心,让革命理想有了最坚实的土壤。而三下乡真正的意义就是做一枚小小的纽带既是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入农村的纽带,也是将深埋乡土中的精神挖掘传播发扬的纽带。
离乡时,夕阳为老屋镀上金边,我知道,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