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乡音润童声:归乡支教正当时

    2025-07-31    阅读:
    来源:泰州学院宋颜
这个夏天,我以一名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师范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在金锁镇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带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乡土的眷恋,我为当地孩子们开设了朗诵与舞蹈课程,在付出与收获中,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温度与乡村振兴的深意。
作为泗洪本地人,熟悉的方言成了我融入孩子们的“秘密武器”。初到金锁镇中心小学时,不少孩子面对陌生人显得拘谨,尤其是留守儿童,眼神里带着怯生。我试着用家乡话和他们打招呼,讲起县城里的趣事,孩子们眼中的距离感渐渐消融。
朗诵课上,我结合语文专业知识,从拼音正音到情感表达逐步引导。针对发音不标准的孩子,我用“吹纸条练气息”等小游戏帮他们纠正;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我设计“一对一悄悄话朗诵”,让他们先在我耳边读,再到小组里展示。一个月后,曾经不敢抬头的小姑娘能站在讲台上背诵《爱莲说》,带着水乡孩子特有的温柔语调;调皮的男孩们朗诵起《少年中国说》,字里行间满是少年锐气;舞蹈课的改变更令人惊喜。很多内向敏感的孩子都在音乐律动中找到了自我。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意义。
课余时间,我和孩子们聊天、做游戏,我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在这个夏天收获了温暖的童年经历。
支教尾声,我们举办了一场汇报演出。当孩子们站在村支部的“舞台”上时,台下的家长和村民们掌声雷动。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往我包里塞了亲手画的荷花图、晒干的莲蓬,还有一张全班签名的纸条:“老师,我们会把洪泽湖的故事一直跳下去。”返程路上,车窗外的芦苇荡在风中摇摆,像极了孩子们跳舞的模样。我突然懂得,所谓支教,从来不是我单向地给予什么,而是这些乡村孩子用他们的纯真与成长,教会我如何做一名扎根土地的教育者。
作为泗洪儿女,能在家乡的土地上践行师范生的初心,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经历。这段时光让我明白,乡村教育需要的不是“空降”的艺术技巧,而是有人愿意蹲下来,听懂孩子们的心声,发掘他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未来踏上讲台,我会永远记得金锁镇的夏天:荷花映着笑脸,童声混着蝉鸣,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