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竹骨裁成风的形状,彩纸糊住岁月的香

    2025-07-31    阅读: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青禾拾遗实践队
  
  7月24日清晨,曲阜师范大学青禾拾遗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对传统技艺的好奇,踏上了潍坊的土地,首站便是潍坊风筝博物馆。晨光中的博物馆古朴庄重,展厅内的灯光温柔地洒在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上,其中1982年制作的“百鸟朝凤”风筝尤为引人注目。这只风筝以细腻的做工、绚丽的色彩再现了百鸟朝贺的盛景,翅尾的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振翅高飞。旁边的展柜里,一份泛黄却依旧清晰的非遗认证文件静静陈列,上面明确记载着潍坊风筝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信息,这行文字无声地诉说着这项技艺的历史分量与文化价值。
  图为风筝博物馆工作人员向青禾拾遗实践队讲解不同风筝的特点 郝月美 供图
  讲解员指着墙上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向队员们介绍:“这是当年传承人带着潍坊风筝参加国家级非遗展演的场景。”照片中,传承人小心翼翼地托着风筝,眼神里满是对技艺的敬畏与自豪,背景里观众的惊叹与掌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展厅中。队员们围在照片前,听着讲解员讲述潍坊风筝从民间娱乐到文化名片的蜕变,心中对这项技艺的敬意愈发浓厚。博物馆工作人员还特意带领队员们参观了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风筝,从小巧玲珑的“沙燕”到气势恢宏的“龙头蜈蚣”,每一件都承载着潍坊人的智慧与匠心,队员们边听边记录,不时停下脚步拍照留存,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离开博物馆,队员们来到城南工坊,这里是潍坊风筝传承人的聚集地。48岁的张宝田师傅正坐在竹篾堆旁,专注地演示风筝骨架的扎制技艺。“做风筝,骨架是根基,竹篾必须选阴干三年的,不然水分未净,飞上天容易变形。”他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根青黄色的竹篾,指尖翻飞间,原本笔直的竹条便被弯成了流畅的弧线,“你看,这样的弧度才能让风筝受力均匀,飞得稳、飞得高。”队员王福生跃跃欲试,可刚拿起竹条,便因力度不当折成了两段,接连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急得额头冒出了细汗。张师傅见状,递过一把看起来有些陈旧的篾刀,刀柄处已被磨得光滑发亮:“这刀我用了30年,顺着竹纤维下刀,就像顺着风的方向走,才能省力又精准。”在张师傅的指导下,王璐渐渐掌握了技巧,竹条在她手中开始听话起来。工坊的墙上挂满了张师傅的作品,有的是威风凛凛的“龙”,有的是憨态可掬的“鱼”,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技艺的坚守,队员们看着这些风筝,仿佛看到了一代代匠人薪火相传的身影。
  图为风筝传承人张宝田画风筝 郝月美 供图
  下午,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提前准备好的颜料、画笔和素面风筝,来到街道广场开展“非遗进童心”活动。孩子们看到五颜六色的颜料和空白的风筝,立刻围了上来,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队员们耐心地教孩子们调配颜色、勾勒线条:“画‘沙燕’的眼睛要斜一点,这样才显得灵动;翅膀上可以加些小花纹,就像给风筝穿上了花衣服。”7岁的小雨第一次画风筝,握着画笔的手有些发抖,队员郝月美蹲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一起勾勒出一只小燕子的轮廓。不一会儿,广场上便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有的风筝上画着蓝天白云,有的画着卡通形象,还有的模仿着博物馆里的“百鸟朝凤”,虽然笔触稚嫩,却充满了童趣与想象力。画完后,孩子们举着自己的风筝在广场上奔跑,风筝随着风的方向轻轻摇曳,孩子们的笑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听。张师傅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欣慰地笑道:“非遗不只是老物件,更是孩子们手里的欢喜。”这句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融入生活,被一代又一代人热爱与传承。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随机走访,了解大家对潍坊风筝的认知与情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墙上挂着的风筝说:“我们小时候没什么玩具,风筝就是最好的伙伴。那时候邻里街坊一起扎风筝、放风筝,风筝线断了,追着跑二里地也不觉得累。”老人的话让队员们感受到,潍坊风筝早已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文化符号。队员们认真记录着居民的讲述,也更加明白此次实践的意义——不仅要学习技艺,更要倾听故事,让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被更多人知晓。
  图为青禾拾遗实践队合影 郝月美 供图
  夕阳西下,实践队的队员们在广场上合影留念,身后是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和漫天飞舞的风筝。此次潍坊之行,队员们不仅见证了潍坊风筝的精美与神奇,更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与力量。正如张师傅所说,老篾刀刻透的是百年技艺,新画笔晕开的是未来的希望,而青年一代,正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通讯员郝月美)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