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三秦沃野发掘“绿色财富”,建大学子破解循环密码

    2025-07-31    阅读: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沃野绿程,碳循耀关”实践团
       七月流火,关中平原的麦浪翻涌着金色希望,平原的田野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沃野绿程,碳循耀关”实践团的年轻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深入咸阳、渭南、杨凌、宝鸡、铜川等地的村屯农家、田间地头,直面农业废弃物这一“生态包袱”,在发酵罐旁记录数据,在果园里翻抛堆肥,用专业视角解码废弃物“涅槃重生”的科技密码,为乡村振兴与“双碳”战略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解析生态包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路上的“三道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团成员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见微知著的“敏感力”,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走访恳谈、资料查询等形式掌握关中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手情况,把调研的“细”字落到实处。
  收集运输难。在咸阳润兴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堆积的牛粪散发着刺鼻气味。“种养结合是方向,但收集运输成了‘拦路虎’。”企业负责人指着远处的农田叹息。秸秆、粪便等废弃物分布零散、密度低,高昂的运输成本严重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阻碍了资源循环利用规模化,这已成为当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首要瓶颈。
  图为团队成员养殖场调研粪便处理模式 刘雨欣摄
  技术适配难。在泾阳县宝盛种植合作社,中小农户守着秸秆还田、粪便堆肥等传统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然而,调研数据显示,其处理效率仅约为大型企业的60%。“我们懂秸秆还田的老法子,可先进设备买不起啊!”一位老农的无奈,道出普遍面临的“技术适配困境”。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应用断层,使得基层绿色转型之路步履维艰。简易发酵池旁,折射的是技术与小农户需求间的现实鸿沟。

  图为团队成员采集废弃物样本 罗晴摄
  模式推广难。在陕西渭南葡萄产业园,修剪下的枝叶、废弃的保护袋以及凋零的藤蔓堆积成山。尽管园区已采取粉碎堆肥、专业回收等措施,但其处理能力远跟不上废弃物的产生速度。“每年仍有30%废弃物不得不运往填埋场。”技术员无奈地表示——理想循环遭遇现实围城。一个“难”字道尽理想模式落地的现实困境。
  发掘绿色财富:科技破局循环农业“密码”
  为实事求是了解科技赋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真招实策,调研团队将典型调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扎实开展“接地气、出实效”的调查,真正掌握破局循环农业的科技密码。调研发现,陕西多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覆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高值”的全链条技术路径。
  源头减量见真章。在杨凌秦宝牛业,采用由锯末、菌渣、秸秆和复合菌剂制成的生物发酵床,牛粪在牛舍内即被微生物高效分解,清粪频率从三天一次降至两月一次,劳动强度锐减70%,同时提升动物福利。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公司负责人 王奕勋摄
  过程控制创效益。渭南大荔县华山牧场三座大型厌氧发酵罐年处理牛粪12万吨,产出沼气6900吨,发电240万千瓦时,不仅满足牧场全年用电,更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产生的沼液通过管网精准灌溉饲草田,形成“粪污-能源-肥料”闭环。杨凌睿浩生物公司则通过多级发酵工艺,将酒糟、菌渣等十余种废弃物转化为功能型定制有机肥。
  末端高值促增收。宝鸡眉县猕猴桃基地利用粉碎枝条与畜禽粪便混合发酵生产优质有机肥,不仅使果农通过出售枝条亩均增收200元,更提升商品果率8.5%,实现优质优价。白水县苹果废枝经处理成为食用菌基质,土壤有机质提升1.3%,优质果率增长12%。铜川周陵村樱桃园利用废弃果叶堆肥,结合错峰上市技术,亩收益增长15%。富平县奶山羊服务中心通过粪污发酵生产沼气与液态肥,年节省能源成本8万元,减少化肥用量35%,并带动村民就业。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果树废弃物处理方式 冯笑妍摄
  书写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场深入一线的实践调查,对学子而言既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堂“一线的专业课”。调研团队在亲身实践中,走进基层“小村庄”见证环境“大变化”,深刻思考三秦大地乡村振兴一线的环保问题,用心用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铜川周陵村樱桃园,队员们挥锹翻抛堆肥,传感器实时记录温湿度变化;渭南葡萄架下,他们分类采集枝叶样本,为后续实验室分析、研发适配技术埋下伏笔。“课本里抽象的‘循环经济’,原来在陕西的田野上如此鲜活!”队员日记里的惊叹,映照着实践的淬炼力量。团队敏锐聚焦区域型处理中心缺失、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适用技术推广乏力三大瓶颈,计划运用专业所学,设计更精准的农业碳足迹核算模型,为破解困局提供数据利刃。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调研葡萄园基地 刘雨欣摄
  足迹遍布关中,采样涵盖畜禽粪污、作物秸秆、果蔬加工废料等多元类型。建大青年学子解码了从“污染治理”迈向“价值创造”的陕西路径。在未来,团队将深化调研,把定制化循环方案从“纸上”落到“地上”,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绿色画卷,挥毫青春笔墨。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