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精神,响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组建"戏韵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西北五省39市开展戏曲生存现状调研。此次华阴之行,正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皮影戏为样本,探索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接工作坊工作人员。侯学斌摄
"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当晨曦洒落华阴大地,实践团成员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弈剑阁皮影工作坊。在这里,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剑老师用一双巧手,将两千年的文化密码化作幕布上灵动的光影。成员们围坐一堂,聆听老师讲述从选皮、雕刻到染色的匠心传承,每个工序背后,都是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传承人李剑老师。侯学斌摄
随着锣鼓点响起,经典剧目《猪八戒背媳妇》在方寸戏台上演。八戒的憨态、悟空的矫健、媳妇的灵动,在李剑老师行云流水的操控下焕发新生。成员们屏息凝神,惊叹于"十指翻飞成绝艺,一盏灯影演千秋"的非遗魅力。这场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生动诠释。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皮影戏。魏娜娜摄
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政策指引下,实践团成员亲自体验皮影上色工艺。笔尖游走间,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交织,青年学子用创新思维为古老艺术注入活力。李剑老师欣慰地表示:"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传承——既要守住根脉,又要与时俱进。"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皮影上色。魏娜娜摄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需要多方合力。正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的"文化振兴"要求,我们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建议,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创新模式。临别时的合影,不仅记录着青春与传统的相遇,更象征着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的坚定承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李剑老师合影。侯学斌摄
"戏韵新声"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皮影戏等非遗艺术在政策春风中焕发新机,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