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聚同心”实践团走进云南腾冲:以青春之力为边境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添彩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瑞雪来到云南腾冲司莫拉佤族村,留下“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的深情嘱托。四年后,由5名大学生,以“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的名义,再次把目光投向祖国西南的这座边陲小城。她们带着同一个疑问出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青年到底能做什么?于是,5张车票、5台相机、5本专业书,成为连接象牙塔与田野的最短路径。她们深入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和和顺古镇,开展为期5天的文化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村寨、对话农户、对话非遗传承人、重温总书记嘱托,探寻“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用脚步丈量村寨的每一条石板路,用耳朵倾听每一声木鼓的回响,用镜头定格每一张佤族老人的笑脸。对他们而言,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一场“把论文写在祖国边境线上”的青春誓言。
在“幸福的地方”解码文化基因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当实践团抵达村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彩绘墙——“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寨老人身着传统佤族服饰,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向同学们讲述木鼓舞的起源:“以前我们佤族打猎归来,就要敲木鼓、跳木鼓甩发舞,感谢天神木依吉赐予丰收。”老人边说边示范,双手高举鼓槌,鼓声深沉厚重,仿佛从远古传来。实践团成员们围成一圈,学着老人的姿势敲击木鼓,鼓点由凌乱到整齐,心跳与鼓声同频共振,那一刻,他们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人们血液里的脉搏”。
在民俗文化陈列馆,从现存的古老织锦机器中感受出了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的古老技艺。一台锈迹斑斑的古老织锦机静静伫立在那里,仿佛可以看到传统的“腰机”技艺:双脚蹬住经线,腰间绑着皮带,双手如蝴蝶穿花般飞梭引线,短短十分钟,一块红黄黑三色交织的佤锦便初具雏形的模样。
从特困户到“大米粑粑CEO”:一户人家的幸福蝶变
四年后再次踏进李发顺家的门槛,实践团成员几乎同时深吸了一口气——那是大米与芭蕉叶被蒸汽唤醒后交织出的甜糯味道,像一条隐形的时光隧道,一下子把人拉回2020年1月19日那个雪霁初晴的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间佤式火塘屋里,掰下一角热乎乎的大米粑粑,递到李发顺母亲手中,笑着说:“祝你们的日子像这粑粑,越蒸越甜!”如今,火塘换成了电气化蒸箱,土灶改建成开放式厨房,唯有墙上那张被岁月打磨得微微泛白的合影固执地提醒人们:嘱托已被时间酿成了现实。
李发顺笑着算了一笔账:村里路修好了,游客多了,电商平台把佤山土特产卖到全国,日子就像大米粑粑一样“越蒸越甜”。李发顺把刚出笼的粑粑掰成五瓣,分给实践团的5名同学。“你们尝尝,是不是比四年前更甜?”陈应聪咬下一口,糯米的甘甜混着芭蕉叶的清香在舌尖绽放。她突然明白,所谓“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不只是让李发顺一家富起来,更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时代的蒸汽里,被温柔地蒸熟、被幸福地看见。账本可以翻页,嘱托不会过时;大米粑粑会凉,但青春的热度正好可以把它重新加热。实践团成员围绕“电商助农+文化IP打造”与李发顺深度交流。
走进艾思奇故居:让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离开司莫拉,实践团驱车40公里来到和顺古镇水碓村。这里曾是“西南丝绸之路”重镇,如今因艾思奇故居成为红色研学地标。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内,一株百年香樟树下,实践团就地开设“红色哲学小课堂”。成员们用VR技术还原艾思奇1937年撰写《大众哲学》的场景:昏黄油灯下,26岁的艾思奇在竹简纸上写下“哲学并不神秘,它和油盐酱醋茶一样贴近生活”。游客和当地青少年戴上VR眼镜,仿佛穿越时空与青年艾思奇对话。实践团就地开设“红色哲学小课堂”,向游客和当地青少年讲解《大众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前觉得哲学高深,今天才知道它讲的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大智慧!”实践团成员将继续用青春语言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青春誓言:把论文写在祖国边境线上
在寨心广场,实践团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腾冲时的重要讲话:民族团结一个都不能少。“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践团队长陈应聪表示,“青聚同心”团队发出倡议:把课堂搬到边境村寨,把智慧融入乡土中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誓言回荡在群山之间,与远处传来的木鼓声交织成最动听的青春乐章。
结语: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青年要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青聚同心”边疆文化赋能实践团们在实践日志中写下的:“乡村振兴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几代青年接力的马拉松。我们愿做第一棒,更愿做永远的陪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