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溯溪探源 解码木兰溪“治理密码”

    2025-08-01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福建农林大学学子溯溪探源 解码木兰溪“治理密码”

2025年7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以“青衿溪行探治理之路,碧水兴歌传生态之志”为主题,通过参观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深度座谈、社区走访、老党员访谈及影像记录等方式,探寻这条莆田“母亲河”从水患频发到安澜清波的治理智慧,深刻领悟“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精神。
展馆寻踪:触摸“忧患河”的蝶变史诗
木兰溪治理展示馆成为实践队溯源的第一站。馆内,泛黄的历史照片、精细的水利工程模型和生动的影像资料,无声诉说着这条河流的沧桑巨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沿着时间轴线,沉浸式感受木兰溪从昔日“水患之河”到今日“安澜清波”的艰辛历程。
“从建国初期的土堤防洪、百姓依靠‘大木桶’防水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启动科学系统的治理工程,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讲解员指着一幅幅历史画面介绍。队员们驻足于关键节点的展陈前,认真记录着“尊重自然、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理念如何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尤其是一代代党员干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克服资金、技术、征迁等重重困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续奋斗精神,令在场学子深受触动。木兰溪治理被队员们视为一场深刻的生态革命和民生工程,其成功经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样本。   
 
图为展示馆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解木兰溪治理概况。李鹏骏供图
馆长深谈:解码治理背后的核心逻辑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与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展开深度座谈。陈瑞椿馆长凭借对治理历史的深厚积淀,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木兰溪的“治理密码”。
“党建引领是凝聚全市治水合力的核心引擎,”陈瑞椿强调,“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则确保了工程的长远效益。”他结合具体案例,解读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如何在政策制定和具体行动中落地生根。面对队员们关于治理难点突破、未来规划等踊跃提问,陈瑞椿耐心解答,提供历史细节与政策背景,并启发学子思考如何将治理中蕴含的系统思维、科学精神和为民情怀融入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这场对话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治理经验的理解,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图为实践队员与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开展座谈会。李鹏骏供图
光影记录:定格治理史的鲜活印记
为更立体地保存和传播这份厚重的治理史,实践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精心拍摄馆内重点展陈、珍贵史料和工程模型。部分队员化身临时讲解员,面对镜头生动阐述木兰溪治理的精神内核。无人机升空,捕捉下木兰溪如今的安澜景象;全景相机转动,将核心展区与代表性治理场景完整收录。这些高质量的视觉素材,旨在为后续讲好木兰溪故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有力支撑。

图为实践队使用无人机拍摄木兰溪现状。傅昌盛供图
社区回响:治理成果惠及寻常百姓
带着从宏观层面汲取的智慧,实践队走进木兰溪治理的直接受益地——下黄社区,探寻治理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前人大代表、社区老党员林国栋成为队员们重点采访的对象。这位亲历水患、见证全程的老人,用朴实的语言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当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半夜暴雨突发洪水,邻村用木船转移老人小孩和妇女,到处人心惶惶……”回忆起旧日景象,林国栋感慨万千。他提及早年曾联合周边人大代表提交治理议案,在后来科学规划和党员干部带头下,治理工程终见成效。“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老人动情地描述着治理带来的安全与繁荣,并勉励青年学子珍惜成果,传承艰苦奋斗、科学求实、一心为民的精神。这堂来自基层的“微党课”,让队员们对治理的人民性有了切肤之感。
在林国栋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社区内的木兰溪治理成果展示角。这里的内容更贴近生活:防洪设施的升级图纸、沿岸公园绿地的建设照片、水质变化的监测图表、居民亲水活动的笑脸……宏大的国家战略在此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随后参观的社区党建活动中心等场所,其完善的亲民设施,无声印证着治理后莆田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图为老党员林国栋向实践队员讲述木兰溪治理往事。李鹏骏供图
从恢弘的治理展示馆到温情的社区角落,从尘封的档案到鲜活的口述历史,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实践队的莆田之行,是一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生动样本的深度解码。队员们表示,木兰溪治理的历程是科学精神、为民情怀与接续奋斗的生动教材。亲历其境的探访,让“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理念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深深烙印在年轻学子的心中。(通讯员:黄琦涵 陈吴朵葳)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