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是民族地区交流协作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语言沟通。为探究推普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2025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语你乡约”民族体育推普先锋队、广西师范大学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声体共振”民族体育推普实践团于2025年7月3日至23日深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阳朔县,开展主题为“推普助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地调研。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研等方式,探寻语言赋能体育、体育带动振兴的特色路径,用青春力量激活民族地区发展新动能。
恭城瑶族自治县:瑶乡体育里的推普智慧 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推普+瑶族传统体育”的融合实践展现出独特活力。7月3日,调研组与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的座谈中,“推普之家”的创新模式成为焦点。据介绍,当地遵循自治区和市局文件开展推普工作,今年已是第27届,除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均以普通话为主要教学语言外,还通过挂牌“推普之家”的活动,每年选择推广表现突出的行政村进行表彰,将高脚马、板鞋等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推普的鲜活载体。这些“推普之家”依托多样化活动,把普通话基础教学与“用普通话讲解体育技艺”等场景结合,让语言学习自然融入文化传承。调研组还了解到,恭城将“送教下乡”与体育赛事深度结合,组织力量深入乡镇,在指导村民参与瑶族运动会备战时同步开展语言培训。此外,当地还借助融媒体制作包含体育元素的推普宣传片,通过视频拍摄等方式,让老年人也能在熟悉的体育场景中逐步提升普通话水平,形成了兼具实用性与传承性的推普路径。
调研组成员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采访相关工作人员。蓝思宇供图
融水苗族自治县:体育文旅融合中的“推普密码” 融水“芦笙斗马节”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主要活动内容,其“体育+文旅+推普”的融合实践成为本次调研的核心样本。7月21日,调研组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与该局副局长及梦呜苗寨景区工作人员开展座谈。据介绍,融水县通过建立推普长效机制,将普通话培训纳入体育产业从业者技能提升计划,结合体育场景设计实用课程,提升培训针对性。以典型案例为示范,在乡镇、村落开展经验分享会,鼓励更多体育相关主体参与推普工作,形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格局。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推普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助力作用,增强群众参与意识,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现存问题在于推普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偏远地区体育从业者普通话水平不足,影响服务与沟通效率,且专业人才短缺,既懂民族体育文化又具备产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制约产业升级。
调研组成员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合影留念。林焕虹供图 7月22日,调研组成员在梦呜苗寨景区与相关工作人员探讨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体验与语言沟通问题,了解普通话的推广对提升体育活动宣传效果、完善体育旅游服务、增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和文化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据了解,普通话和本地方言在当地都有其重要性,普通话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而方言则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当地居民虽存在“方言+普通话”混用情况,但推广普通话后,与游客的交流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调研组成员采访农产品展销中心经营者。李生旺供图
阳朔县:攀岩运动中的推普实践 7月23日,调研团队赴桂林市阳朔攀岩馆,向前台工作人员调研了当地攀岩体育产业发展、赛事举办等情况,以及推广普通话对助力民族团结的成效。在与场馆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访谈交流中,团队成员着重推介学前儿童学讲普通话,强调加大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的重要性。为激发居民对普通话的兴趣,团队还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等方式开展语言志愿服务,宣传解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政策。团队观察到,攀岩馆的服务场景天然成为普通话推广的实践场域——前台接待、线路讲解、安全指导等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用清晰的普通话与游客交流。
调研组成员向当地群众发推普宣传手册。凌圣鑫供图
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三地调研所获的座谈纪要、访谈记录及问卷数据,深入提炼民族体育活动与普通话推广有机结合的典型模式,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场景与现存痛点,形成兼具实操性与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民族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语言服务优化提供参考。民族体育是根,普通话是桥,青年是摆渡人。相信在政策护航、青年助力下,民族地区的体育产业将与普通话推广深度共振,奏响乡村振兴的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