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八千载弦歌,红色脉流深

    2025-08-01    阅读: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青禾·红迹团队
  
  为探寻乡土历史根脉,感悟红色文化传承,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青禾·红迹团队的成员于2025年7月17日走进湘湖村史馆。踏入馆中,八千余年的时光长卷缓缓铺展,从远古祖先的生存智慧,到近现代的奉献担当,红色基因如隐于岁月肌理的脉络,等待我们去解码、聆听。
  映入眼帘的大字“八千年中华第一舟”瞬间将时光拉回远古。八千年前,湘湖的祖先已在此繁衍,独木舟的出土见证着世界最早独木舟之一的历史,它不仅是航海文明的雏形,更折射出先辈探索未知、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红色文化中敢为人先、追求真理的内核相通,是湘湖文化传承的根源。
  “八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墙上的图片展现了独木舟、草药罐等文物。祖先们在艰难环境中,凭借智慧发展制陶、纺织技术,展现出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品质。这与红色革命时期,先辈们在困境中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湘湖人民精神传承的基石,激励着后世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走进仿制的“百里窑”陈列馆,古朴恢弘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讲述着湘湖砖瓦业的传承。从明朝填湖置窑,到研发“内燃烧砖法”、创办砖厂,先辈们吃苦耐劳、创新进取的“红砖精神”,都是湘湖红色文化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在岁月中沉淀,成为湘湖人民投身建设、奉献家国的动力,如同红色火种,代代相传。沿着“我们家的漫长创业史”砖墙前行,从明弘治年间到近现代,湘湖砖瓦业的发展历程清晰呈现。这不仅是产业变迁,更是湘湖人民团结协作、拼搏实干的奋斗史。每一块砖瓦的烧制,都凝聚着集体的力量,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彰显出“共筑大厦的团结精神”。

  “传家——一声令一个家千人赴”,队员们仿佛听到了历史在诉说着湘湖家族的奉献故事。北宋以来,历经旱涝、迁徙,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响应时代号召举家搬迁、转型。这种担当与奉献,正是红色文化中家国情怀的体现,诠释了湘湖人民对家园、对国家的深厚责任感,为了集体利益甘愿付出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漫步于湘湖儿女建立家园的时间轴,其上记录了湘湖从1993年撤村建居到2023年的发展节点。撤村建居、征迁安置、保护开发……湘湖人民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以先锋姿态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家园建设。这与红色文化中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群众紧跟步伐的行动逻辑一致,展现出湘湖人民听党指挥、主动作为的红色基因,让古老湘湖不断焕发新生。
  来到物品展示区,那些老照片与旧物见证了湘湖人为城市发展“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像肃穆的老人将社区拆迁的历史娓娓道来。1372户民居拆迁,23.5万平方米建筑拆除,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理解与奉献。这种牺牲精神,如同红色革命中的无私付出,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湘湖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大义,成为村史中动人的红色注脚。
  最后,目光聚焦于当下,“基层治理工作法”与“湘湖社区文化生活”的完善与丰富呈现出新时代湘湖的活力。党组织引领下,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是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延续,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传承先辈精神,构建和谐社区,让湘湖的红色底蕴在基层治理与文化建设中不断传承、创新。
  参观湘湖村史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我们深入了解了湘湖从古老村落走向现代社区的蜕变历程,更深刻体会到“家”与“国”的紧密相连——正如先辈们在革命年代为民族解放挺身而出,如今湘湖儿女在建设家园时亦秉持着同样的赤子之心。从八千年前的祖先智慧,到近现代的创业奉献,再到新时代的基层实践,湘湖的历史脉络里,红色文化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它见证着湘湖人民开拓、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传承,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深植于乡土历史,融入百姓生活,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未来,湘湖的红色文化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引领湘湖人民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坚守,让古老湘湖的精神脉络,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鼓舞更多人汲取历史力量,书写家国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