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返乡助银龄,数字赋能践初心
在曲阜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为响应 “青春返乡献七秩,教育强国践初心” 的号召,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薪火传校史” 社会实践队积极投身基层治理服务。实践队队员于2025年7月29日聚焦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 “数字鸿沟” 困境,以智能手机操作、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普及为切入点,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旨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技术障碍,让他们在出行、就医、购物等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用青春力量践行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
数字浪潮下的 “被遗忘者”:老年人的数字困境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这些本应带来便利的技术却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社区走访中,实践队队员发现不少老人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在出行时无法使用线上打车软件或无法使用公交APP查看车辆到达时间,只能在路边焦急等待出租车或因不确定公交车到达时间而早早在站点等待;就医时,不会网上预约挂号,只能凌晨就去医院排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购物时,因不懂得移动支付,常常面临商家更倾向于接受线上支付的尴尬,甚至遭遇拒收现金的情况。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场景,却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感到无所适从,逐渐与时代脱节。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治理的高效推进,让实践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开展此次基层服务活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青春集结,整装待发:实践队的行动准备
为了切实解决老年人的数字困境,“薪火传校史” 社会实践队在活动开展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实践队队员首先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等方式,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数量、年龄结构、对智能手机等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遇到的具体困难进行了全面调研,详细了解了他们的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队员们组建了由专业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强的队员组成的志愿服务小组,并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老年人心理特点分析、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等操作技巧、教学方法等,确保队员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耐心细致的态度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同时,队员们还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教学手册,将复杂的操作步骤简单化、直观化,方便老年人随时查阅。
课堂开在社区里:定制化教学暖人心
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实践队将教学课堂设在了社区活动中心,采用小班教学、一对一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在智能手机教学方面,队员们从最基础的开机、解锁、拨打接听电话、发送短信等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微信聊天、视频通话、拍照录像等功能的使用。
在移动支付教学中,实践队重点讲解了微信支付、支付宝的绑定银行卡、扫码支付、查询余额等操作,并提醒老人注意保护支付密码和个人信息,防范网络诈骗。
为了让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队员们结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设置了模拟购物、网上挂号、打车等实践环节。在模拟购物中,队员们扮演商家,让老人现场使用移动支付购买商品;在网上挂号教学中,队员们带领老人一步步操作医院的挂号小程序,让他们亲身体验线上挂号的便捷。
青春力量的传承:校史精神融入实践
作为 “薪火传校史” 社会实践队,实践队队员在开展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将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史精神融入其中。在教学间隙,实践队队员向老人们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优良传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在教育强国道路上的不懈努力。老人们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实践队队员讲述了祖国七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让实践队队员更加坚定了青春返乡、服务社会的信念。这种双向的交流不仅增进了实践队队员与老人之间的感情,也让校史精神在基层得到了传承和发扬。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校史为激励,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也收获了成长和感悟。从最初面对老人的紧张羞涩,到后来能够从容自信地开展教学,队员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与老人的相处中,实践队队员学会了倾听和尊重,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的意义在于实践,队员们要将这份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砥砺前行。
此次 “青春返乡献七秩,教育强国践初心” 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队队员帮助社区内多名老年人掌握了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等基本操作技能,有效缓解了他们在出行、就医、购物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了数字化社会。同时,队员们也通过实践传承了校史精神,践行了教育强国的初心。(通讯员 毛乐铃)

图为实践队队员调研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遇到的具体困难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解答老人关于使用智能手机时遇到的的疑问 毛乐铃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老人讲解交通APP的简便操作步骤 毛乐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