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玉溪师范学院学子三下乡:文化赋能进佤乡,躬耕调研促振兴

    2025-08-02    阅读:
    来源:“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一个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边疆幸福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的司莫拉,青山环抱,特色民居错落有致,稻田栈道相映成趣。村口“幸福司莫拉”的殷切祝福,见证着这个佤族村寨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在司莫拉中寨门口,团队成员身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服,观看当地村民热情同跳木鼓舞,共唱民族团结之歌,用镜头定格“同跳一支木鼓舞,共唱一首团结歌”的生动场景。

 (图为司莫拉佤村的稻田全景,实践团成员何静拍摄)
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讲基地,小组成员还同游客进行交谈,向其宣传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青春的力量促进高校与民族地区的互动交融。实践团还通过走访宣讲、教育帮扶等形式,深入挖掘佤族非遗文化内涵,助力边境乡村文化振兴,更以青春行动践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照片中的“什么都好卖小卖铺”生动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司莫拉的新变化。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后,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口的小卖部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原本普通的小卖部,如今成了游客的旅游打卡点,生意红火。这不仅是一家的致富故事,更是司莫拉整村脱贫后实现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发展特色旅游、销售农特产品,村民们的收入显著提高,“幸福司莫拉”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在司莫拉佤族民俗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坐并亲切交谈。小组成员向外地游客介绍佤族传统农具和织棉,并交谈这些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当地村民则热情讲解佤族传统生活习俗,现场互动频繁,笑声不断。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实践团不仅收集到了游客们对司莫拉文化发展的宝贵建议,更搭建起了各地游客与佤族文化理解之间的桥梁。博物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讲述佤族故事的载体,而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是司莫拉乡村振兴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游客闲聊,实践团成员何静拍摄)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村民李发顺家。团队成员与李发顺围坐交谈。了解到她们借助乡村旅游,制作佤族美食售卖,收入逐年升高,日子蒸蒸日上。

  李发顺回忆到:“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把幸福生活奋斗得更好,现在我们开农家乐、卖米粑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通过亲身调研走访,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崭新气象。

(村民家中悬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司莫拉时,体验米粑粑制作的照片,实践团成员何静拍摄)
  现在的司莫拉佤族村寨,正像习近平总书记体验米粑粑制作时心系边疆福祉,亲手压“福”“囍”寄祝福,福囍双至。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与少数民族携手创业、互帮互助的故事,正是“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鲜活实践。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我们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兴带动百业兴,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共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