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计焕红松,树耕黑土”走进宏泰松果公司及七台河市博物馆,深入调研红松产业发展现状,精准捕捉其在采摘、生长、认知层面的多重困境,并联合企业探索破壁路径,以实践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在传统产业转型中的思考与担当。
三重困局:红松产业的发展瓶颈
调研中,团队成员清晰梳理出红松产业面临的核心难题:
1.采摘效率低下:红松树干高大,传统人工采摘依赖攀爬,不仅耗时费力,效率难以提升,还伴随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的“卡脖子”环节。
2.生长周期漫长:自然状态下,红松需50年以上才能结果;即便采用嫁接技术,也需十四五年方可进入盛果期,漫长的培育周期让产业效益难以快速释放。
3.价值认知不足:尽管红松子仁、双子油等产品富含健康成分,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但社会对其独特优势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形成广泛的消费认同与市场影响力。
这些困境相互交织,让拥有“千年健康密码”的红松产业陷入发展瓶颈。

图为团队成员在梳理红松产业核心难题 李佳馨摄
破壁尝试:科技与技术双轮驱动
面对困局,团队与企业携手展开创新探索:
实践团队发挥工科专业优势,提出编程赋能机器采摘的解决方案。通过编写智能控制程序,让设备实现红松果实的精准识别、自主采摘,既规避人工风险,又能提升效率,为破解采摘难题提供了科技思路。
认知破壁:播撒转型种子
为打破社会对红松价值的认知壁垒,团队返回校园后走进中学课堂,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展示红松产业的困境与创新解决方案,向青少年生动解读传统产业科技转型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对“老产业+新科技”的关注与思考。“原来身边的红松藏着这么多学问,科技能让它变得不一样!”学生们的反响,让团队看到了打破认知之壁的意义——未来一代的关注,正是产业转型最持久的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学课堂宣讲 李佳馨摄
以小见大:红松困局背后的转型启示
红松产业的困境,恰是中国传统特色产业现代化转型的缩影。许多像红松这样承载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的产业,都面临着传统模式与现代需求的碰撞。
此次实践更深刻地揭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不在于完成了多少具体工作,而在于展现出的“破壁思维”——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以专业知识构建解决方案,以创新勇气挑战固有模式。这种思维,正是推动传统产业走出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也为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产业升级提供了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