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种满阳光籽,课堂开出心灵花——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文化科普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七月的滇东大地,玉米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乡村学校的操场上还留着晨露的痕迹。7月9日至22日,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数学文化科普团的志愿者背着鼓鼓的行囊,踩着朝阳走进宜良、会泽、东川、蒙自四地——这是志愿者们“三下乡”活动的实践地点。此行,他们不仅带着数学科普的教具,更揣着一份特殊的使命: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为乡村孩子搭建心灵成长平台,用专业与关爱守护童真心灵。
情景绘出情绪谱,夸赞点亮自信光宜良的200名孩子被分成5个班,600课时的课程如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起心灵成长路。“情绪管理课”上,志愿者蹲在讲台,举着“愤怒小怪兽”绘本:“这火红的怪兽,像我们抢橡皮时的样子,对吗?”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秒懂情绪信号,志愿者还教大家用深呼吸调节法疏导情绪。“夸夸我自己”环节里,扎羊角辫的小朋友起初低着头,在鼓励下小声分享:“我会帮奶奶喂猪,还会叠被子。”话音刚落便收获满堂掌声。志愿者递上彩纸,让孩子们写下优点做成“星光卡”贴在墙上,原本光秃秃的黑板很快化作闪烁的“星空”,每个孩子的眼眸中,都映照着属于自己的那束自信之光。

角色扮演解矛盾,趣味游戏融心灵会泽点位的24名志愿者,在130节课程中主打“友情管理”,让100名学生在互动中学会相处之道。“朋友间的小矛盾”角色扮演现场,两名志愿者分别扮演“因借文具闹别扭的同学”,其他孩子则当起“小调解员”。“你可以好好说‘我还没用完’”“他可能不是故意不给你”,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建议里,藏着最纯真的包容与理解。“你比划我猜”的游戏环节,更是让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志愿者做出“哈哈大笑”“难过哭泣”的夸张动作,孩子们争相抢答;轮到孩子们上台,内向的男孩用手势比划“分享”时,旁边的同学默契地喊出答案,击掌的瞬间,他紧绷的肩膀悄悄舒展。欢笑中,陌生感渐渐消融,心灵的距离在一次次互动中不断拉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