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教育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支持与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仍需重点关注。2025年7月,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心理”教育关爱服务团赴湘乡市山枣镇开展为期六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以“五育同行”为核心框架,通过心理团体辅导、资助政策宣讲、科学实验实操、环保手工创作等多元活动,探索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实践团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活动观察等方法,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存在情绪表达能力较弱、课外实践机会匮乏等问题,部分困难家庭因政策知晓度低错失资助。实践团结合活动成效提出“课程本土化、心理常态化”的建议,为乡村教育振兴中的精准帮扶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五育同行、心理健康、资助政策
【前言】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资助育人”与“心理育人”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湘乡市山枣镇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达60%以上,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4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约20%。当地学校受限于资源,五育活动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如仅在节日开展文艺活动),资助政策宣传依赖村委会公告栏。本次实践以“心灵赋能,政策护航”为主题,通过“红色德育铸魂、蓝色智育赋能、绿色劳育筑基、美育润心、体育强身”的组合活动,既帮助留守儿童释放心理压力,又通过政策宣讲减轻家庭教育成本焦虑,旨在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教育微帮扶”模式。
【正文】
一、实践背景
湘乡市山枣镇因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料,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当地学校教学资源多集中于文化课,五育活动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资助政策宣传渠道有限;同时,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缺失,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需求,在教育均衡发展和关爱服务方面存在短板。
二、实践主题
心灵赋能,政策护航
三、实践地点
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
山枣镇距湘乡市区约15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山枣中学为镇内核心中学,服务周边10个行政村,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五育活动配套资源匮乏,需外部力量补充。
四、实践过程
(一)群众反响
实践团抵达后,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对50名学生及家长开展问卷调查,聚焦五育活动需求、资助政策知晓度及心理关怀需求三个核心维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村民期待为孩子增加实践活动机会,65%的家长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存在盲区,70%的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陪伴需求。在此基础上,实践团选取10户典型家庭进行入户访谈,进一步发现:祖辈监护过程中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部分家庭因政策信息闭塞,符合资助条件却未申请,错失帮扶机会。
(二)实地考察
走访山枣中学及周边村落,了解到:学校科技实验设备陈旧;村落公共活动场所少,学生课外生活单调;村民对五育同行育人理念认知不足,更关注孩子文化课成绩。
(三)分析相关结果
综合调查与考察,发现山枣镇存在以下问题:
一、五育活动资源匮乏,形式较为单一,与本地特色结合不足
二、资助政策宣传渠道单一,村民知晓度低,同时申请流程较为繁琐、证明材料要求多,实际办理过程中存在壁垒
三、留守儿童心理关怀缺失,专业辅导力量不足,祖辈监护人对孩子的情绪需求关注度不足,难以提供有效心理支持
四、五育教育、资助政策与心理关爱缺乏联动机制
(四)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红色德育:用故事唤醒力量
励志宣讲: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分享“资助助力求学”故事,结合山枣镇本土励志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奋斗精神,现场解答资助政策疑问。
2.蓝色智育:用实验点燃好奇
科技知识普及与实操:开展“水火箭制作”“简易小汽车组装”等活动,讲解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同步介绍高校专业与资助政策。
3.心理+体育:用互动释放情绪
早操:组织学生进行早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拓展:组织“花开花落”“动力圈绳”等活动,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活动后开展“情绪管理”小课堂,传授压力释放方法。
4.绿色劳育+美育:用实践连接生活
墙绘创作:同学们与志愿者们共同绘制墙绘,美化校园环境,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包饺子活动:同学们与志愿者们共同参与包饺子活动,培养生活技能与团队协作,感受劳动乐趣。
五、问题建议解决对策
(一)构建“五育并举”特色课程体系
建议山枣镇学校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农业特色,开发系列特色课程:红色德育课融入本土革命故事,绿色劳育课结合田间实践,蓝色智育课引入科技小实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五育课程。
(二)拓宽资助政策宣传渠道
建立“学校+村委会+线上平台”宣传网络,针对老年家长发放图文手册,为外出务工家长开设线上政策解读直播,设立专人负责政策咨询。
(三)加强心理教育关爱体系建设
培养乡村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定期组织培训;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总结】
本次实践验证了“心理+资助”多元干预模式的有效性,尤其通过艺术表达(如风筝绘画、曼陀罗创作)和科学实践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防御。未来需将短期活动转化为常态化服务,同时呼吁政策层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乡村学校考核体系,真正实现“振兴先振心”。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预防研究[J].求知导刊,2025,(17):137-139+145.DOI:10.14161/j.cnki.qzdk.2025.17.043.
[2] 葛会美,赵莹,葛丹,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5,36(10):171-175.
[3] 陈敏之,杨国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育资源优化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4(03):82-87.
[4] 杜举.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21):27-29.
[5] 韩丽,王晓慧.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教育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7):314-315.
[6] 王世忠,张乐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2):64-69.

图为风筝绘制活动的合影 王思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