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20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组建的“乡旅共融绘苏韵青春赴农助振兴”实践调研团,赴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镇凡岗村与淮阴区三朱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通过田野考察、深度访谈等形式,探索乡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实践智慧挖掘乡村发展潜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凡岗村的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朱村民委员会的合影
田野调研:触摸乡村发展的鲜活脉搏
实践团队秉持“扎根大地察实情”的理念,首站走进凡岗村,实地考察“虾稻共生”高标准农田及采摘园,调研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现状。沿着田间阡陌,成员们实地走访了村内的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了解“虾稻共生”产业运营模式。在村内采摘园,团队成员详细询问了采摘旅游的相关情况,了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实际状况,真切感受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初步成效。
随后,团队深入三朱村创业园、农产品交易点及文化阵地,记录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村内创业园,成员们走访入驻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带动就业成效;在农产品交易点,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相关情况。此外,团队还实地考察了三朱村的文化阵地:农民小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痕迹犹存;淮安小书房内,各类书籍整齐排列。从农田到车间,从果园到书房,团队用镜头与笔端,记录着两个村庄在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真实面貌。
图为团队成员所摄三朱村创业园
深度对话:共探乡村振兴的痛点与良方
团队与凡岗村陈同宝书记、徐安明副书记、钟红旗会计展开交流访谈,询问产业规划、旅游发展困境及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情况,陈同宝书记提到村里旅游形式单一,游客体验项目有限。交流中,钟红旗会计提到,乡村旅游主要依赖火龙果和大樱桃采摘园,但在直播宣传方面缺乏思路,未能有效扩大影响力。徐安明副书记则建议,应以农业为根基,多维度打造旅游打卡点,围绕现有采摘园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晓凡岗村的特色。
在三朱村,团队与村党委负责人进行了深度座谈。了解到:村“两委”发展初期曾因闲置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走过弯路,之后以“盘活资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清理荒地建成门面房实现增收,又陆续规划建设创业园、农产品交易点,2023年集体经济成功突破500万元;创业园积极引入企业入驻,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同时带动村内餐饮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村里规划建设农民小舞台、“淮安小书房”等文化阵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推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组织各类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效凝聚了村民力量;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发展电商业务、扩建创业园并完善养老设施。
图为团队成员对凡岗村陈书记进行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对三朱村党委负责人进行采访
青春赋能:书写实践育人与助农振兴的双向答卷
此次淮安实践之行,团队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观察者”,更是助力振兴的“参与者”。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内涵——激活乡村资源活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进步。同时了解到凡岗村以“虾稻共生”为基础拓展采摘旅游,存在旅游形式单一的问题;三朱村通过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并同步推进文化建设,存在产业延伸不足的问题。基于调研数据与交流成果,团队将梳理两村的发展经验与优化建议,为同类乡村提供参考。
心有所向,行必能至。此次淮安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南师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将青春智慧转化为推动乡旅共融的实际力量,让“苏韵”更浓,让乡村更兴。(谢佳乐 戎雨果 汤天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