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研学武夷精舍悟思想——福建农林大学 青马学员深化武夷文化与茶科普实践

    2025-08-03    阅读:
    来源:郑钰婷
         7月25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实践团聚焦武夷文化溯源与茶科普宣传,先后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武夷精舍与天游峰景区,在历史浸润中感悟思想力量,在实地互动中传播茶知识,为“三茶统筹”理念的践行注入青年活力。
  武夷精舍作为朱熹亲手创建的书院,是实践团探寻朱子文化与茶文化交融的重要站点。这座古朴雅致的建筑群内,“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响”等6个展区系统呈现了南宋理学大家的生平轨迹与思想脉络。成员们在“序言”区驻足凝视朱熹讲学场景的复原模型,耳畔仿佛回荡着“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的谆谆教诲;在“朱熹一生”展区,通过泛黄的古籍复刻本、详实的生平年表,深入了解他历任地方官时兴修水利、兴办教育的政绩,尤其对其“治家严而有法”的家训与“以茶明志”的生活态度感触颇深。从‘格物致知’的治学理念到‘茶如君子’的隐喻,朱子思想中对‘理’与‘德’的追求,和当代‘三茶统筹’中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图为武夷精舍内部图,郑钰婷摄。
  离开武夷精舍,实践团步行至天游峰山脚,将实践重心转向燕子窠生态茶园的科普宣传与民意收集。成员们携带精心设计的问卷与科普手册,在景区入口、观景平台等游客密集处开展活动。“您知道燕子窠茶园的‘茶豆套作’技术吗?”“对于生态茶园的保护与发展,您有哪些建议?”面对游客的疑问,成员们耐心讲解廖红教授团队的土壤改良技术,用“大豆固氮、茶叶提质”的生动案例诠释科技兴茶的意义。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在填写问卷后称赞道:“没想到一杯好茶背后有这么多学问,你们的科普让我们更懂武夷山的茶故事了。”此次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游客普遍认可生态种植模式,同时建议增加茶园研学路线、开发茶文化文创产品,这些反馈为燕子窠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燕子窠生态茶园科普,林雅铃摄
图为自制燕子窠科普手册,郑钰婷摄
  取景拍摄环节中,成员们以天游峰的雄奇山景为背景,用镜头记录下“青山环抱茶园”的生态画卷。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连绵的茶垄上,与远处“丹霞赤壁”相映成趣,成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朱子思想中汲取精神养分,在科普宣传中践行青年责任,今天的实践让我们对‘三茶统筹’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实践团副团长在总结时说道。这场融合文化研学与实地实践的活动,正让青年学子在传承中创新,在服务中成长,为武夷山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春智慧。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