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实践团走进赋韵岩茶厂,以“沉浸式体验+深度品鉴”的方式,深入感受传统制茶工艺的独特魅力,探寻武夷山茶品类的丰富内涵,在实践中深化对“三茶统筹”中“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理解。
一踏入赋韵岩茶厂,浓郁的茶香便扑面而来。在制茶车间,实践团成员们沿着生产线依次参观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完整制茶流程。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轰鸣的机器声交织,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制茶图景。“这些设备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守住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茶叶厂负责人一边引导大家参观,一边介绍道。
图为赋韵岩茶厂烘焙茶叶详情图 郑钰婷摄
最让成员们兴奋的是摇青工艺的亲身体验环节。在老师傅的示范下,大家两人一组,分站在竹制摇青筛两侧,双手握住筛沿,按照“轻摇、重摇、复摇”的节奏协作转动。“摇青时要讲究力度和频率,既要让茶叶边缘相互摩擦促进发酵,又不能损伤叶片。”老师傅手把手指导着发力技巧。成员们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找到感觉,听着茶叶在筛中碰撞发出的簌簌声,感受着叶片在力道作用下的细微变化,真切体会到“看青做青”这一传统智慧的精妙。看似简单的摇青,实则是决定茶叶香气和滋味的关键一步,每一次转动都凝聚着制茶人的经验与匠心。
图为茶厂负责人向实践队队员详细介绍新鲜茶叶,郑钰婷摄。

图为实践队队员实操“摇青”工艺,郑钰婷摄。
随后的品茶环节,让大家全方位领略了武夷山茶的多样风味。茶叶厂茶艺师为实践团准备了正山小种、大红袍、金骏眉、肉桂、水仙、野茶等多种品类的茶。在古色古香的茶室里,成员们围坐桌前,看着茶艺师行云流水般完成温杯、置茶、冲泡、分茶等步骤。当琥珀色的茶汤注入杯中,茶香瞬间弥漫开来。轻啜一口正山小种,桂圆香与松木香在口中交融,醇厚甘甜;再品大红袍,岩韵十足,回甘持久;金骏眉的花果香清新雅致,肉桂的辛辣感鲜明独特,水仙的兰花香清幽绵长,野茶则带着山野的纯净气息……每一款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让成员们沉醉其中。
体验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茶叶厂的专属茶园。戴上斗笠、挎上茶篓,成员们化身茶农,走进郁郁葱葱的茶树间,学习“一芽三叶”的采摘标准。看似简单的采摘动作,实则十分考验耐心和技巧。烈日下,大家穿梭在茶垄中,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通过亲身体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片茶叶背后都凝聚着茶农的辛勤付出,也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杯茶。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茶并讨论,马越摄。
此次赋韵岩茶厂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们从制茶工艺、茶叶品类到茶农劳作,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和了解武夷山茶产业。大家纷纷表示,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和茶叶的丰富内涵,更体会到了茶产业发展背后劳动者的付出。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更好地践行“三茶统筹”理念,为茶产业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