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从林海到讲台:东北林大实践团队播撒科技与生态的种子

    2025-08-03    阅读:
    来源:东北林业大学“计焕红松,数耕黑土”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5日,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计焕红松,树耕黑土”完成了一场特殊的“播种”——从东北红松林的实地调研,到走进中学讲台,他们不仅分享用编程解决红松采摘难题的技术思路,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三颗关乎未来的“种子”,让“三下乡”实践超越技能传递,成为一堂生动的价值教育课。
  讲台之上:三颗种子的“播种”时刻
  在中学的宣讲课堂上,团队成员以红松产业为切入点,将实践中的所见所感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他们没有局限于技术细节的讲解,而是着重传递三层思考,如同播下三颗种子:
  科技向善的种子:通过红松采摘难题的解决思路,团队成员生动阐释“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编程设计时需考虑如何避免损伤红松枝干、如何精准识别果实成熟度以保护生态,让中学生理解:技术的终极意义是带着温度解决问题,让生活与自然更和谐。
  生态责任的种子:结合红松森林作为“生态宝库”的特质,团队讲述了红松为动物提供栖息、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价值,以及抗联时期森林资源的生存保障意义。“每棵红松都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样的分享,让青少年意识到生态保护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责任。
  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的种子:从红松子仁出口美国、黑龙江松茸成为“世界最好”的案例,到红松生长周期中蕴含的“久久为功”智慧,团队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特色资源里藏着本土智慧,而将这份智慧与全球市场、现代科技结合,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意义升华:超越技能的价值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中学生上课  李佳馨摄
  这场从林海到讲台的实践,让“三下乡”的意义得到延伸。它不仅是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成为科技伦理与生态责任教育的关键场所。
  对中学生而言,大学生在解决红松产业问题时展现的价值取向——如何让科技服务于善、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如何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这些系统思维与人文关怀,远比编程代码、采摘技巧等技术细节更宝贵。它们像种子一样落入心田,未来或将生长为对科技伦理的思考、对生态保护的自觉、对家乡发展的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分析解决红松问题的编程思路
  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我们带不走红松林里的每一颗松子,但希望能种下影响更深远的‘种子’。这或许就是‘三下乡’最动人的力量——让知识流动,让价值传承,让青春的力量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