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赴抚州市调研 探索巨灾预警减损新模式

    2025-08-04    阅读: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预保无虞行”团队 李腾宇 冯欢欢
        7月4日至7月11日,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深入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乡下聂村与上聂村,聚焦“基于多模态的巨灾预警及减损技术研究”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巨灾风险与农业保险实地调研。  
         走村入户探实情,村民风险意识存差异  
         实践队员们通过“三下乡”活动契机,走村入户与村民深入交流,并组织村干部座谈会,系统了解当地主要灾害类型、历史灾损情况及现有保险保障水平。调研区域以水稻种植为主,涵盖数百亩规模的承包大户和占多数的散户种植模式。田埂间,部分农户种植的丝瓜络成为重要经济作物,经加工后销往市场。  

图为下聂村丝瓜络种植基地内部情况  白宇杭摄  
         调研发现,尽管村民对“巨灾”概念普遍陌生,但谈起暴雨淹没稻田等灾害经历大家却感受深切,且不同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差异显著:承包大户对规模性灾害损失更为敏感,高度关注保险能否有效覆盖其大规模种植风险;而散户种植户则多持有“小规模损失尚可承受”的心态,坦言“自家几亩地,淹了就认了”。然而,当话题转向农业保险时,村民眼中普遍流露出对风险保障的深切期待。  
        灾害保险推广难,预警机制安民心  
        调研中,村支书坦言推广难点:“每年都在宣传(保险),但不少村民存在‘灾害不一定轮到自己’的侥幸心理。加上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对投保流程理解起来确实困难。”此外,丝瓜络等特色经济作物缺乏专属保险险种,也成为保障覆盖的盲区。  
        相比之下,村里针对洪涝等常见灾害的应急管理则更为成熟。村支书介绍,每年汛期前村里会组织风险排查工作,一旦接到暴雨预警,党员和网格员便立即行动,逐户通知预警信息,组织村民提前疏散,这套机制让村民感到安心。  

图为下聂村村民用囤积的雨水浇田  白宇杭摄  
        扎根乡土惠民生,步履坚实护家园  
        深入田间的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巨灾预警与保险的落地,核心在于“转化”。抽象的“巨灾”概念,需转化为村民切身感知的“暴雨淹田”“病害烂藤”;复杂的保险条款,需用方言讲清“怎么保、赔多少”;而对丝瓜络等特色产业,则亟需“量身定制”专属险种。唯有如此,风险保障的“保护伞”才能真正撑起,守护住千家万户的生计。  
        望着田埂上辛勤劳作的黝黑身影,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分量——它既等不得,也急不得。让科学的预警和有效的保险深入人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如同庄稼生长,唯有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惠及乡土。  

图为团队成员向上聂村支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农业与防灾情况  白宇杭摄  
         本次调研为江西师范大学多模态协同预警研究团队后续研究“基于多模态的巨灾预警及减损技术”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实践队员们也从中深受感触,白宇杭同学说:“本次活动帮助我们探索更贴合乡村实际、更有效的防灾减灾与风险保障新模式,在预警信息'监测—传播—响应'全链条中提升乡村韧性。”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