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长江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治路径,助力生态法治体系的构建,河海大学法学院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治保障调研团于2025年暑期深入南京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以脚步丈量长江岸线,用专业赋能生态保护,在政府部门、基层社区与司法前沿留下了青春足迹。
对话生态专家,探寻护江之策
调研团首站走进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与生态所秦所长、水所陈所长展开线下深度访谈。访谈聚焦南京市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法规落实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访谈中,团队先介绍研究项目,随后深入交流。秦海旭所长告诉队员们,《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通过分区管控,让饮用水源地、江豚保护区等核心区域得到严格保护,如今长江南京段生态岸线比例已大幅提升;陈鸣所长以金牛湖、黄龙岘为例,解读EOD模式如何让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形成“保护—收益—反哺”的循环,专家们也提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统一还需探索。
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长江大保护的政策实践里,既有铁腕守护的“严”,也有价值转化的“活”,这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通途”。
调研团赴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展访谈
课堂普法护水,播撒环保理念
带着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得的启示,调研团下沉至江宁区秦淮社区,面向小学生们开展“保护我们的水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普法宣讲。活动力求“接地气、有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宣讲中,队员们将《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的核心内容转化为小学生易懂的表达。通过展示污染水体、海洋生物受困的实拍图片,结合南京本地企业因违法排污受重罚的案例,清晰阐释“破坏水环境会触犯法律”的法律红线。互动环节聚焦具体行动:演示刷牙关龙头、洗菜水再利用等节水技巧,讲解“为什么要给垃圾分分类”,特别介绍《长江保护法》中“不能往江里扔垃圾”的规定,引导孩子们将法律要求转化为日常习惯。
看着孩子们认真记下节水、护水的要点,主动表示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这场宣讲已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幼小的心田里悄然扎根。
调研团深入秦淮社区进行普法宣传
探访环资法庭,探寻司法护江路
实践第三站,调研团探访了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南京市环境资源法庭,与经验丰富的于审进行访谈,探寻司法如何为长江生态“全流域保护”保驾护航。
于审为队员们详解了“9+1”管辖机制的突破:将全省环境案件按流域集中管辖,如灌河流域由一家法庭统筹审理,破解了“分段治理、标准不一”的难题,实现全流域系统保护。以“王玉林非法采矿案”为例,他阐释“全要素修复”——判决不仅追责矿产损失,更涵盖林木、野生动物等受损要素,体现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尊重。谈及实践创新,于审向我们介绍了非法捕捞后放养鱼类等“替代修复”智慧,也坦言生态损害核算、评估费用高昂仍是待解难题。
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司法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铁闸”,更是平衡发展的“智慧秤”,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团队成员探访南京市环资法庭
河海大学法学院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治保障调研团的实践之旅,是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深度交融。从政策制定者、科技研究者到司法裁判者,再到社区普通居民,团队通过扎实的访谈、创新的宣讲,努力搭建起法治与生态、学术与民生的桥梁。他们用专业知识解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密码,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守护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步履所至,皆为江澜清源;青春所向,正是法治护航的绿色未来!(邹欣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