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电(通讯员:边子皓)社区活动室的旧黑板被我们擦了又擦,终于露出还算平整的板面。旁边的课桌上,摆着从实验室借来的烧杯和试管——这个夏天,我们几个学化学的大学生,要在这里开一门特别的“生活化学课”。没有复杂的仪器,就用厨房里的调料、超市买的日用品当教具,想让孩子们知道:那些课本上的化学符号,其实藏在每天的生活里。
厨房里的科学
第一堂课从“水”开始。我们端来社区厨房的自来水,用透明玻璃杯分装,往其中一杯滴了几滴肥皂水,轻轻摇晃。“大家看,这杯水里有好多小泡泡,另一杯却没有。”看着孩子们凑过来的好奇眼神,我们解释:“因为自来水含有钙、镁离子,和肥皂里的成分反应,才会产生泡沫,这就是‘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接着轮到“醋和小苏打”。我们在空饮料瓶里倒了半瓶醋,让孩子们轮流往里面加一小勺小苏打,瓶子立刻“滋滋”冒起气泡,把套在瓶口的气球慢慢撑大。“这是二氧化碳气体哦,我们呼吸时呼出的就是它,灭火器里也有它的身影。”有个孩子突然举手:“奶奶蒸馒头时会放小苏打,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大家笑着点头,原来化学早就在他们的生活里埋下了伏笔。
午后的阳光正好,我们把课堂搬到阳台,教大家做“水果电池”。用铜片和锌片插进苹果,再连上导线和小灯珠,灯珠真的亮了起来。“水果里的果酸是电解质,能让电子流动起来,就像家里的电池一样。”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苹果电池”互相炫耀,有个男孩还跑去摘了片葡萄叶试了试,发现灯珠没亮,若有所思地说:“看来不是所有植物都能发电。”
日常中的学问
我们带来了家里常用的洗衣液和肥皂,让孩子们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肥皂能洗干净衣服,是因为它有‘亲水端’和‘疏水端’,就像个小刷子,把脏东西从衣服上拉下来。”说着,我们在装着清水的盘子里滴了一滴食用油,再滴入肥皂水搅拌,油滴果然慢慢散开了。有个女孩恍然大悟:“难怪妈妈说肥皂比洗衣粉洗得更干净!”
社区的保洁阿姨路过,看到我们在摆弄白醋和小苏打,笑着说:“这两样东西我天天用,厨房的水垢一喷就掉。”我们顺势教大家“自制清洁剂”:把白醋和小苏打按比例混合,装在喷瓶里,喷在有污渍的地方,静置几分钟再擦,果然干干净净。“这是因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会和醋酸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孩子们听得认真,下课前都要了个小喷瓶,说要回家帮妈妈做家务。
有天讲“氧化反应”,我们带了切开的苹果和梨。“大家看,苹果切开后会慢慢变黄,这就是果肉里的物质和氧气反应了。”我们把一半苹果泡在盐水里,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过了十分钟,没泡盐水的果然黄得更厉害。“盐能阻止氧化反应,就像给苹果穿了件保护衣。”孩子们盯着两瓣苹果,眼神里满是发现秘密的惊喜。
告别的收获
最后一节课,我们办了个“生活实验室”展览。孩子们把这几周做的实验记录贴在墙上:有观察肥皂泡的素描,有记录水果电池亮度的表格,还有用自制清洁剂打扫活动室的照片。社区主任来看了,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化学是大学问,没想到酱油醋里都藏着知识。”
离开时,我们把剩下的实验材料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份“化学小套装”:里面有小苏打、白醋、铜片锌片,还有一张写着安全提示的纸条。有个孩子抱着套装说:“我以后要看看冰箱里的冰块融化是不是也有化学变化。”
走出社区,夏日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这个夏天,我们没教复杂的方程式,只是让孩子们知道:化学不是课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藏在水龙头流出的水里,在妈妈做饭的厨房里,在切开的苹果慢慢变黄的过程中。那些在实验里亮起的小灯珠、冒起的小气泡,就像一颗颗种子,或许某天就会在他们心里发芽,让他们明白——科学从来不远,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