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曲园学子暖人心,社区化学知识普及有温情

    2025-08-04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7月29日电(通讯员:边子皓)周六的社区活动中心刚过九点就有了动静。志愿者们扛着大箱子进门时,管理员李姐正擦着玻璃,笑着打招呼:“昨天就有孩子来问了,说今天有‘化学老师’来。”大家应着声,手脚麻利地开始布置——长桌沿墙摆成U形,中间留出空地,试管架、烧杯、试剂瓶依次排开,白大褂在椅背上挂成一排,袖口的褶皱里还带着上次活动残留的粉笔灰。
 
十点整,居民们陆续来了。有家长牵着蹦蹦跳跳的孩子,也有几个退休老人拎着小马扎,签到台前很快排起小队伍。带队的周老师清了清嗓子:“今天咱们不搞复杂的,就聊聊身边的化学。大家有啥想问的,随时举手。”穿格子衫的志愿者小王赶紧把“安全须知”的牌子立在桌角,上面红笔圈着“请勿触摸试剂”几个字。
 
开场的互动比预想中热闹。当志愿者小林举起一袋食盐问“这里面除了钠还有啥”,后排戴眼镜的老伯突然站起来:“我知道,有碘!加碘防大脖子病。”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一阵笑声,小林趁机补充:“对,这叫‘加碘食盐’,是化学里‘元素补充’的例子,就像咱们吃钙片补 钙一样。”她边说边在白板上写下“Ca”,有孩子立刻掏出铅笔在本子上画。
 
实验环节开始后,空气里渐渐飘起淡淡的醋味。“蛋壳软化”实验台前围了不少人,看着鸡蛋在白醋里慢慢冒气泡,穿红毛衣的阿姨念叨:“怪不得炖排骨时加点醋,骨头容易烂。”旁边的志愿者小张接话:“是因为醋里的酸能分解骨头里的钙,阿姨平时做饭肯定常用到化学知识呢。”阿姨被说得笑起来,往人群里退了退,给后面的人让出位置。
 
中场休息时,大家都没闲着。有人帮老人调试老花镜,让他们看清试管里的颜色变化;有人蹲在地上,教孩子怎么拿滴管;周老师则被几个家长围着问“清洁剂能不能混着用”,他从箱子里翻出打印好的“家用化学品禁忌表”,一条一条解释:“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在一起会产生氯气,对身体不好,就像汽油不能和火星放一起,这都是化学里的‘禁忌反应’。”
 
收拾场地时已近中午,阳光透过窗户在地上画出长条形的光斑。有人发现试管架上多了个折纸鹤,翅膀上用彩笔写着“谢谢”;角落里的垃圾桶里,揉成团的试纸被码得整整齐齐。小王数着用过的试剂瓶:“盐酸用了半瓶,小苏打倒空了两袋,下次得多备点。”小林正把实验记录塞进文件夹,闻言抬头笑:“说明大家看得认真,值了。”
 
锁门时,李姐拎着一兜刚煮的玉米过来:“尝尝,算是谢谢你们。刚才有个妈妈说,孩子回家非要给她讲‘为什么可乐会冒泡泡’,讲得像模像样的。”大家剥着玉米,听着隔壁楼传来的笑声,忽然觉得这半天的忙碌有了具体的形状——或许是老人记笔记时微微前倾的肩膀,或许是孩子举着试纸跑向家长的背影,又或许是此刻手里温热的玉米,带着生活里最实在的温度。
 
走在小区的路上,器材箱的轮子碾过落叶发出沙沙声。有人说下周要带些pH试纸来,让大家回家测测自来水;有人提议下次讲讲“食物变质”,跟大家说说冰箱保鲜的原理。风把白大褂的衣角吹得扬起,没人刻意去抚平,就像这场活动留下的痕迹,不必刻意强调,却已悄悄融进了社区的日常里。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化学知识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