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学院赴湘乡市山枣镇教育关爱服务团暑期 “三下乡” “资助政策下乡行” 实践调研报告
一、实践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乡村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但像山枣镇这样的部分偏远乡村,由于信息闭塞、资源有限,村民对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了解甚少;同时,乡村教育还面临着师资薄弱、硬件设施滞后等问题。“三下乡” 活动以实践育人、服务乡村为导向,而 “资助政策下乡行” 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政策宣讲、支教服务等形式,打破农村教育的信息壁垒,弥补资源短板,让资助政策惠及更多家庭,助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二、实践主题
乡村振兴战略,资助政策下乡行,三下乡
三、实践地点
湘潭市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
四、实践过程
(1)群众反响 实践团成员在山枣镇分成若干小组,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山枣镇文化建设程度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国家乡村振兴和助学相关政策的知晓情况。
(2)实地考察
联系到山枣中学的校长后,实践团成员跟随校长对学校进行了考察。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大多显得陈旧,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得到恰当使用,比如物理、化学实验器材因保管不善存在损坏等情况。心理辅导室没有专业老师提供指导和交流,由于学生身处偏远山村,父母多外出务工,他们与祖辈一起生活,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难以得到排解。
(3)分析相关结果
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调研,发现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在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领域硬件与软件双重短板 文化供给不足与政策宣传缺位 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与活化不够
(4)采访相关负责人
初步总结后,实践团成员再次联系山枣中学校长,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采访。校长表示,很多问题之前已经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改善或改善力度不够。例如,心理老师只能由班主任兼任,无法开展准确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因为地处偏远,存在 “招不来、留不住” 的情况。资助政策的宣讲平时也只是张贴在公示栏和通过班主任口头讲述,部分贫困家庭因对政策不够了解、申请流程复杂而放弃了政策支持。
(5)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政策宣讲
政策宣讲小组的志愿者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组织山枣中学的部分学生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宣讲,内容包括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入学绿色通道、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通过志愿者的宣讲,同学们对政策带来的福利有了一定认识。
2.安全宣讲
正值炎夏,在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国家政策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志愿者们通过 PPT,让同学们学习防溺水、法治教育、防网络沉迷等知识,提升他们的安全认知与应对能力,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普及后还设置了提问环节,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答对的同学会获得小礼品作为鼓励。
3.绘制创意墙绘
征得学校同意后,志愿者与山枣中学的孩子们携手,在教学楼一楼的白墙上共同创作了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主题的创意墙绘。大家合力将对知识的向往、对乡村的热爱以及振兴的愿景融入画卷中。这幅充满生命力的墙绘,不仅为校园增添了鲜活的文化色彩,更像一颗播撒在乡土间的文化种子 —— 以这面墙为起点,悄然唤醒同学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润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4.开展五育实践活动,实行 “五育并举”
在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与山枣中学的师生、村民一同开展了丰富的五育实践活动。
德育环节:志愿者们带着红色故事走进课堂,通过宣讲李卓然等先辈的事迹传播红色文化,让家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同时组织心理团辅活动,通过小游戏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引导他们倾诉心声,学会自我调适。
智育课堂:物理化学小实验引得孩子们围拢观察,茶水变墨水的小实验,水火箭的发射,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手工 DIY 赛车和手摇发电机制作中,大家动手组装零件,在欢声笑语里弄懂了机械原理与能量转换。
体育方面:清晨的操场格外热闹,志愿者带领师生做早操,在伸展、跳跃间唤醒活力,整齐的步伐踏出朝气,让运动的习惯融入日常。
美育时光:充满诗意的氛围中,孩子们在风筝上画出心中的乡村图景,在漆扇上染上渐变色的梦想,每一笔色彩都承载着对美的想象,扇面轻摇时,仿佛摇出了乡土间的文艺新风。
劳育实践:大家围坐一起学包饺子,填馅、捏边,在协作中品味烟火气;随后跟着村民下田劳作,汗水滴落处,既体会了耕耘的辛苦,也读懂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深意。
这些活动如春雨般浸润人心,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村民们在互动中感受活力,让五育之花在乡村沃土上悄然绽放。
5.进行文艺汇演
为期近一周的实践生活,以志愿者与山枣中学学生的文艺汇演收尾。台上,无论是合唱、朗诵还是舞蹈,都展现着双方的默契;尤其是那些内向的孩子,也在鼓励下勇敢地展示自己。家长们感慨 “孩子开朗多了”,这正是活动意义的生动体现 —— 它不仅为实践画上了圆满句号更让孩子们收获了自信,让这份成长的印记成为实践最珍贵的成果。
五、实际调查过程
(一)问卷调查过程
实践团队划分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山枣中学及周边村落开展了问卷调查。从回收的问卷结果来看:受访家庭中,祖辈监护的情况较为普遍,且这类监护人里,有不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学生群体中,多数认为科学实验资源不足,只有少数接触过基础的实验器材;同时,大家对资助政策的知晓程度不高,部分家庭因申请流程繁琐,最终放弃了助学申请。
(二)实地考察过程
实地考察中,团队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山枣中学的物理实验室器材使用时间已久,生物标本因保存不妥无法用于教学演示;图书室里,美育类书籍占比很小,且多年没有新增;心理辅导室因为没有专业教师,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在学生中占比不低,他们日常上学通勤距离较远,课外活动大多依赖电子设备,对本土非遗文化也普遍缺乏认知。
六、问题建议与解决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山枣镇山枣中学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补齐教育领域硬件与软件短板
硬件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专项资金,对学校陈旧的物理、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更新和维修,建立完善的器材保管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实验器材能正常用于教学。同时,扩充图书室美育类书籍数量,定期新增藏书,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
软件方面: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等方式,吸引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到学校任职,解决 “招不来,留不住” 的问题。加强对现有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培训,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以应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二)加强文化供给与政策宣传
1. 文化供给: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邀请文艺团体到学校和乡镇进行表演,丰富村民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学校操场、村头广场等场地,搭建文化活动平台,鼓励村民和学生自发组织文艺活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中,如开设本土非遗文化课程、举办本土文化展览等,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 政策宣传:创新资助政策宣传方式,除了在公示栏张贴和班主任口头讲述外,可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短视频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渠道进行传播。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的政策讲解活动,帮助贫困家庭了解资助政策的申请流程和要求,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申请率。
(三)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
1. 改善留守儿童的通勤条件,可与当地交通部门协商,开通学生专线班车,缩短日均通勤距离,保障学生的出行安全。
2. 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如体育、艺术、科技等,减少他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同时,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安排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进行家访和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鼓励家长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增进亲子感情。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