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雅韵传普团再赴靖远红丰村:创新推普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04    阅读:
    来源:崔榆曼
      2025年7月24日至29日,曾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表彰的“雅韵传普团”再次走进甘肃省靖远县北滩镇红丰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融合语言教育、文化传承与产业帮扶,为当地村民和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盛宴”。  
 
趣味教学破解发音难题
      针对当地儿童普遍存在的“前后鼻音混淆”问题,团队精心设计了互动性强的语言课程。在《找朋友》情景对话中,孩子们通过“击鼓传花+拼音认读”的方式,在游戏中掌握正确发音;而绕口令《说好普通话》则结合手势舞,以韵律和动作强化记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保留了乡音的亲切感,又让孩子们轻松习得标准普通话,为未来成长奠定语言基础。  
专业融合激发学习兴趣
 
铁路文化融入语言学习
      团队充分发挥铁路相关专业优势,推出特色课程《你我的距离》。课堂内,通过立体课本、动画视频和互动问答,生动讲解铁路知识;课堂外,孩子们动手搭建模型铁轨、模拟列车运行,在实践中巩固普通话表达。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纠正了发音,更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国家发展脉动,激发学习热情。
 
艺术赋能语言教学
      舞蹈与普通话的跨界融合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团队选取民族舞《鹿铃回响的约定》为素材,开创“动作+指令”教学法。一个响指对应“预备”的咬字练习,一次挥手伴随“重复”的发音矫正,舒展的手臂引导孩子们自信喊出“放松”。舞蹈的节奏与语言的韵律相互映衬,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鲜活,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
  
推普助农拓宽致富路
      深入田间地头,志愿者们亲眼见证了红丰村枸杞产业的蓬勃生机——枝头“红宝石”累累,瓜田翠绿滚圆。在帮助农户采摘的同时,团队开设“入户课堂”,手把手指导村民开设网店、优化产品介绍,用普通话架起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从泥土芬芳到数字赋能,语言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成果汇展彰显推普成效
      活动尾声,红丰学校举办“推普成果展演”,孩子们通过情景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雅韵传普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语言+专业+文化+产业”的多元模式,让普通话成为城乡对话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当最后一个音符在红丰学校的操场上落下,推普成果展演的掌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乡野乐章。这场为期六天的推普实践,早已超越了语言教学的范畴——它是一场用普通话串联起的“双向生长”:孩子们在游戏与舞蹈中解锁了更广阔的表达天地,村民们在枸杞田与网店间摸到了连接市场的脉搏,而雅韵传普团的志愿者们,则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读懂了“语言即桥梁”的深层意义。
      红丰村的枸杞还在枝头积蓄糖分,正如推普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扎根。那些课堂上纠正的每一个发音、田间地头记下的每一句产品介绍、舞蹈中喊出的每一个指令,终将化作更鲜活的表达、更畅通的交易、更自信的脸庞。未来,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家乡的故事,当农户们对着镜头流利地介绍“靖远枸杞”的甘甜,当铁路模型旁的梦想照进现实,我们会看见: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激活乡村活力的密码。
      雅韵传普团的脚步不会停歇。从趣味教学到专业融合,从艺术赋能到助农实践,这条“语言+”的创新之路,终将延伸出更丰富的枝芽——让普通话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让乡音与标准语和谐共生,让每一个乡村都能在清晰的表达中,与时代对话,与世界相连。而红丰村的夏天,不过是这场漫长征程中,一个明亮的注脚。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