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8日,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祛风护骨行动队”奔赴广东省珠海市安堂村与滨海社区,开展为期两天的“祛风护骨,健康扎根”风湿病防治专项服务。针对当地风湿病认知不足、诊疗资源相对滞后等问题,团队以科普宣讲、沉浸式模拟体验、防治保健操教学及深度调研四大板块精准发力,为居民健康关节筑起守护屏障。
科普宣讲:破除迷雾,点亮认知灯塔 活动伊始,团队发放并协助居民完成了详实的基线问卷。数据触目惊心:高达76.5%的受访者从未通过正规医疗渠道获取风湿病知识,公众认知来源鱼龙混杂,存在不少误区。在人口基数庞大与老龄化加速的双重压力下,风湿性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悄然成为困扰无数人日常生活的“隐形负担”。
在安堂村村委会,学生志愿者借助生动PPT与动画演示,为居民徐徐揭开风湿病的神秘面纱。“风湿病并非单一病症,而是涵盖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100余种疾病的统称。”志愿者强调,“如类风湿关节炎若不及早干预,可导致关节不可逆变形甚至残疾。”讲解聚焦日常防治,深入浅出:饮食上需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海鲜、浓汤)以预防痛风发作;起居中防潮保暖是关键,尤其注意关节部位;并提醒居民警惕晨僵、关节持续肿痛等危险信号,务必尽早就医。滨海社区活动现场,志愿者还针对久坐上班族及家务繁重的主妇,特别补充了办公室工间操建议与家务劳动中的关节保护技巧。

图为志愿者讲授相关知识,范秀欢摄
模拟体验:感同身受,方知疾苦之深 为打破“风湿病只是有点痛”的轻描淡写,团队精心设计并制作了关节模拟装置。在安堂村古榕树下,新颖装置吸引了众多村民踊跃尝试。
参与者戴上特制的“风湿体验套装”:束缚手指关节弯曲的硬纸壳指套,以及模拟关节肿胀、填充厚实海绵的沉重“护膝”。一瞬间,最寻常的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伯紧握水笔,指关节在硬壳束缚下难以屈伸,颤抖着无法写下名字,额上渗出细密汗珠,摇头感叹:“写个字都这么费劲,真是遭罪!”尝试下蹲的阿姨则因膝部的“肿胀”与沉重阻力,动作迟缓,需紧扶桌沿才能勉强站起,直言:“蹲不下去,站不起来,这滋味真难受!”现场体验后,居民们表情凝重,对风湿病患者长期承受的痛苦有了切肤之痛的理解与同情。

图为志愿者为老年人戴上模具,范秀欢摄
齐做保健操:每日5分钟,关节更灵动 深刻认知与体验之后,居民们求知若渴,迫切寻求简便有效的日常防治方法。志愿者们立即响应,现场教学“祛风护骨”简易版八段锦。
“起势调息,心静体松;双手托天,理畅三焦…”在志愿者清晰口令与示范下,居民们认真学习。针对中老年群体常见的肩颈、腰膝问题,动作特别强化了云手转体、摇头摆尾等环节,以柔和之力活络关键关节。志愿者一边指导动作要领,一边讲解科学原理:“这套保健操动作和缓,重在舒展筋骨、促进气血流通。每天坚持五分钟,就像给生锈的关节点上润滑油,持之以恒,灵活自如自然来。”尤其提醒骨关节炎患者避免过度深蹲,强调“活动有度,舒适为宜”。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居民认真记下口诀,表示回家后一定每日练习。

图为志愿者带领全体人员做保健操,吴洪杨摄
问卷调研:揭示盲区,助力基层防治网 活动尾声,团队再次发放问卷,旨在评估知识掌握度与收集深层需求。对比分析发现:知晓至少两项核心预防措施的居民比例从活动前的不足20%跃升至85%以上;超过90%的参与者表示未来将更关注关节异常信号并考虑及时就医。调研同时揭示了基层防治的痛点:专科医生稀缺导致首诊难、确诊周期长;社区层级系统化、常态化的风湿病健康管理项目亟待建立。
这些宝贵的发现与建议,团队已系统整理成报告,提交至当地卫健部门,为优化基层风湿病防治体系提供来自一线的真实数据和青年智慧。活动最后,志愿者与所有参与者留下了洋溢着成就感的灿烂合影,并为每位居民送上内含关节保暖护具和风湿病防治手册的贴心健康礼包,感谢他们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结语:扎根乡土,共筑健康长城 两日的行程短暂却扎实,从安堂村古榕树下到滨海社区活动中心,“祛风护骨行动队”的声音深深印刻在居民心中。他们播撒的不只是风湿病的科学认知,更是在乡土间悄然埋下了“主动健康管理”的珍贵种子——当村民们开始认真练习八段锦的舒展动作,当老人们谈论天气变化时自然添衣护膝,当问卷上“及时就医”的承诺被郑重勾选,希望的绿芽便已在社区健康的土壤中萌发。
青年学子们以真诚和专业,点燃了社区自主防治的星火。这簇星火,映照着他们对“健康中国”的朴素践行——健康防线,终需扎根于最广袤的基层土地,生长于每一位居民自觉的守护意识。活动虽已落幕,但行动队已与社区建立联系,计划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追踪管理,并协同当地医院推动定期筛查机制。祛风护骨,任重道远;健康扎根,生生不息。青年力量与乡土守望的联结,正为关节健康的长城,垒砌着每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