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遗憾——曾海先的故事激励胡杨学子奋力前行
在新疆阿拉尔市塔水小区,63岁的退役军人曾海正讲述着藏在心底的遗憾。2025年7月1日下午,“青胡杨·荣光灼灼红色足迹实践队”赶往曾海先爷爷家中拜访学习。
三五九旅纪念馆银龄讲解员是许多人熟知的曾海先的身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全国老兵宣团的成员。聆听了曾海先爷爷的讲解,我们团队决定去往他的家中进行拜访学习。
“当时,塔里木河没有现在的塔里木大桥,我们过河只能乘坐木头做的小船,水流湍急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曾海先向我们讲述着50年左右的阿拉尔:木头做的小船,过河需要提前排队,在塔河边上他们见过太多人因为过不了河而错过很多重要的事——孕妇过河时间太久孩子出生在木船上、回家提早排队但仍然过不了河、河流湍急木船翻倒丢失性命等等。这些是他回忆阿拉尔发展时讲述的故事。“我们国家现在强大了,过塔里木河都有大桥了”曾海先感慨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积累雄厚,“以前有深圳经济特区,现在新疆也有了,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也会不断带动新疆发展,新疆越来越好了”曾海先表示。
作为社区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曾海先的人生轨迹与边疆发展紧密相连。年轻时响应号召当兵来到新疆,他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那个年代,从阿拉尔到内地的书信要走半个月,火车线路没有覆盖整个新疆,回一趟家可谓难上加难,也正是如此,当他得知父亲病危想回去时,部队需要他、国家需要他,辗转难眠,他最后选择留在这片热土,而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父亲就离开了。这件事也成了曾海先心里一直的遗憾。
“父亲总说‘好男儿要为国守边疆’,我想,守住这里,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这句带着哽咽的话,他面露苦涩的讲起。当年因为新疆交通闭塞,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及时赶回守灵。这份深埋的愧疚,如今化作他扎根边疆、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力,更成为激励青年学子在“三下乡”实践中读懂“坚守”二字的生动教材。
这份遗憾催生了更坚定的坚守。退休后,曾海先扛起“双拥”工作的大旗,把社区与阿拉尔市消防大队的共建传统发扬光大。他提出“创建双拥模范社区”目标,带头走访现役军人家庭,为退役军人解决就业难题,让“让部队官兵放心、使优抚对象满意”的承诺落地生根。他向我们诠释“把边疆当家乡,把军人当亲人”的热忱信仰。
作为三五九文化传承银龄工作室的银发讲解员,曾海先用五年时间讲述红色故事200余场,受众超2万人。 在曾海先的带动组织下开展的书法培训班,和少数民族孩子一起挥毫写下“民族团结一家亲”;他组织走访结亲的少数民族家庭,见证“连心卡”背后的互助温情。实践团成员表示:“曾爷爷的遗憾里,藏着边疆建设者的家国大义。我们来三下乡,不只是送学习知识,更是接棒这份坚守。”
如今,阿拉尔的公路早已贯通南北,但曾海先的精神仍在激励一代又一代胡杨学子:把心留在这片土地,让遗憾的重量,化作传承的力量。(文/李甜甜 王彩艳 摄/李甜甜)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