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活态传承赋能鸢都区域振兴

    2025-08-05    阅读: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都探遗文旅拾萃”实践队
  
  为响应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号召,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成为区域特色的核心引擎与内生动力,7月24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都探遗文旅拾萃”实践队以“风筝与年画的非遗活态传承及其区域发展价值”为主题,深入潍坊市寒亭区,探寻文化瑰宝赋能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实践路径。
  探访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纵览文化名片与经济引擎
  实践队首站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依次参观了历史演变、特色精品、世界各国风筝等展厅。在历史演变展区,从春秋时期的军事木鸢到明清时期的民俗风筝,清晰展现出风筝从实用功能向兼具娱乐与文化价值的转变轨迹,也勾勒出潍坊依托风筝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发展特色经济的雏形。其中,明代万户的航天实验、2016年风筝随天宫二号升空等故事,不仅凸显出风筝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意义,更彰显了潍坊风筝作为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与科技价值,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文化灵感。
  特色精品区里,队员们深入了解到老潍县风筝的精巧工艺,以及杨家埠“会飞的年画”风筝的鲜明特色。而在世界各国风筝展区,日本浮世绘风筝、韩国八卦风筝、阿根廷八角风筝等各具风情的展品,生动展现了风筝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融合,也启示着潍坊风筝产业如何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外向度。
  实践队参观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孙堂轩 供图
  走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探寻非遗共生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随后,实践队来到作为文旅融合示范区和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深入探访年画与风筝的共生传承脉络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综合带动效应。
  在风筝非遗传承人郭洪利的手工坊里,队员们目睹了传统样式与创新设计的风筝作品,深切感受到传承人对这项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决心;与另一位传承人纪师傅交流时,从她回忆初学扎架时的手忙脚乱,到后来对每一处纹样的反复揣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艰辛与执着,更感受到这份“匠心”正是支撑特色手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年画工坊内,队员们不仅全程观看了刻板、套印、彩绘等完整制作流程,还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木版年画制作,在动手实践中深刻领会到了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也认识到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与个性化艺术表达之间的平衡,是传统工艺在现代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年画与风筝的纹样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诸如祈福类图案既在年画中常见,也被绘于风筝之上,这一现象生动印证了“会飞的年画”所蕴含的融合特色。而掐丝珐琅工艺与风筝的创新结合,更让这两种非遗技艺相互赋能,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力,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成功范例。
  实践队成员参观杨家埠年华展示馆。尹俊瞳 供图
  此次实践之旅收获颇丰,队员们不仅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以风筝和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更关键的是,他们深刻认识到,激活非遗资源,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振兴双赢的必由之路。(通讯员:孔梦迪)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非遗活态传承赋能鸢都区域振兴
  • 7月24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鸢都探遗文旅拾萃”实践队以“风筝与年画的非遗活态传承及其区域发展价值”为主题,深入潍坊市寒
  • 08-05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