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秀文)8月2日,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启元计划”星火志愿服务队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为期四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圆满落幕。团队深入当地9个支教点位(覆盖1个大型集中托管点、3个社区、5个行政村),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为主线,累计开展3D打印机、单片机智能小车等特色课程百余节,惠及通城县青少年儿童200余名,用专业与热爱书写了新时代青年“教育报国”的实践答卷。
“单片机智能小车”和“3D打印”课程成为乡村孩子探索人工智能的启蒙钥匙。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罗柏灿的带领下,孩子们从零开始学习编程控制、传感器应用与机械组装,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与控制原理。与“单片机智能小车”课程并驾齐驱的“3D打印”课堂,通过3D打印机一层层精准堆叠材料,神奇地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物件。从建模构思到实物输出,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设计思维和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直观认知。
星火志愿服务队将红色基因融入科技教育,创新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通过还原历史场景、科学家故事沉浸式剧场,引导青少年感悟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我的科技报国梦”分享环节,9岁的胡芸熙举起手绘设计图:“我想发明智能防虫装备,让稻子再也不怕虫害!”35份梦想手绘中,21份聚焦农业无人机、生态监测等乡村振兴主题,稚嫩的笔迹写下“要像钱学森爷爷那样,用科技建设家乡”。
武昌理工学院“启元计划”星火志愿服务队在通城县多维实践中,以专业力量深耕乡村需求。在隽水镇,团队走访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结合红色资源开发“AI党史课”,同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研;慰问老党员吴关保,记录口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石南镇,防溺水调研聚焦暑期课堂,通过图文案例讲解、互动闯关和模拟演练提升儿童自救能力。在沙堆镇,“三防”行动深入基层,通过入户排查隐患、卡通图示标注危险水域、情景模拟演示防火防电防溺水知识,筑牢儿童安全防线。在助农实践中,队员们走进通城县优良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入稻虾共养基地参与插秧,调研农耕安全需求。团队累计形成5份调研报告、3套科普课程包,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
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到队长钟华吉,他说道:“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双向奔赴的力量。我们带着科技知识和满腔热情而来,希望为乡村教育、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而孩子们用他们最纯真的好奇心、惊人的创造力,以及那些写着“用科技建设家乡”的梦想手绘,给了我们最深的触动和最强的动力。他们不仅学会了组装小车、操作3D打印机,更重要的是,科技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创造、可以改变生活的工具,是连接未来梦想的桥梁。这种启蒙的火花,弥足珍贵。”
“启元计划”星火志愿服务队以科技为笔,以乡情为纸,书写的不只是课程教案和调研报告,更是新时代青年服务乡土、赋能未来的铿锵足音。青年力量,既能仰望星空,亦能扎根泥土,用智慧与热忱,长风万里,点亮希望。本次社会实践圆满落幕,标志着一段征程的收官,更奏响了青年投身科技赋能乡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践行时代使命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