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当青春遇见“最可爱的人”,听志愿军故事里的赤诚

    2025-08-05    阅读:
    来源:曲比伍子

  2025年7月19日,西华大学“高县寻脉,焕新传承”实践调研团踏上了一场特殊的寻访之旅。他们走进宜宾高县上坝村,拜访了高龄抗美援朝老兵孙加贵同志,围绕“抗美援朝,红色教育”主题展开深度访谈。从瞻仰纪念章到倾听战地故事,从对话老兵家人到感悟红色精神传承,这场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细节中触摸红色脉搏,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图 1 图为“高县寻脉,焕新传承”实践调研团成员为老兵拍摄的照片。 唐锐供图。
一、瞻仰纪念章,探寻藏在时光里的故事
  西华大学五名调研团成员踏进孙加贵同志家里,首先被一段特殊的“年龄对话”触动——老人出生于1931年,而中国共产党恰好比他年长十岁。简单的寒暄过后,他的家人向他们展示珍藏的纪念章、纪念品。成员们摩挲着纪念章上的纹理,内心十分激动,满是对这份沉重光荣的敬仰。眼含泪光,此刻,历史就在眼前,而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

图 2 图为老兵及家人为实践调研团展示的纪念章。唐锐供图。
  指尖拂过纪念章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调研团成员的眼眶悄悄湿润。这不是课本里的历史名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印记。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正是用一生践行着这五个字的承诺,才换来今日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二、雄赳赳,气昂昂:那年他们跨过鸭绿江
  “我是十六军四十七师的,1953年去的朝鲜,我们是最后一批入朝的部队。”孙加贵老人抬手比划着,记忆仿佛瞬间被拉回70多年前。他说,当年部队总在夜里行军,白天奔赴前线,日常就住在交通壕里,吃穿住行都有铁一般的纪律。“那时候美军是机械化部队,我们全靠两条腿。”老人的语气里带着对往事的清晰记忆,“他们都打到鸭绿江边上了,可我们一点没怵。”

图 3 图为老兵在为调研团成员回忆当年事迹。 唐锐供图
  被问及为何毅然奔赴前线时,老人的回答朴素却震撼:“为了保家卫国啊!美国要过鸭绿江,我们就先冲过去。要是让他们先过来,还不知道多少老百姓要遭殃。”话音刚落,仿佛有无数身着军装的青年身影在眼前浮现——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顶梁柱,却在国家危难之际,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把青春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眼泪再次在眼里打转,说不清原因,可能是激动,也可能是对革命先辈的心疼与敬畏。
三、精神永不褪色:从“光荣之家”到青春接力
  调研团成员们与老兵半天的相处,成为一场直抵心灵的红色教育。调研团发现,孙加贵的家风里早已刻下军人的烙印:后代中有人继承衣钵参军入伍,门口悬挂的“光荣之家”牌匾熠熠生辉,屋内墙上贴满的奖状,都是革命精神延续的最好见证。“现在多好啊,吃的穿的住的都不愁,行军也有车了。”老人望向窗外,对青年一代满眼期许,“你们要再接再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是啊,如今的盛世,正是当年他们用热血守护的愿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更应带着这份赤诚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笃行不怠,让革命精神在青春接力中永远鲜活。
 
图 4 图为老兵及家人与调研团成员合影。唐锐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