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到来,为扎实推进暑期“三下乡”网络安全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实战能力,淮北师范大学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安全CTF线下集训。来自计算机相关专业及兴趣社团的同学们齐聚一堂,在攻防演练中锤炼技能,为即将开启的乡村网络安全守护之旅筑牢根基。
前期筹备:精心谋划,构建集训体系
为保障集训效果,筹备团队提前数日开展工作。人员组织上,由计科院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组建起一支涵盖不同年级学生的集训队伍。同时,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CTF选手担任讲师,为集训提供专业指导。平台搭建依托阿里云服务器部署GZCTF平台,模拟真实网络攻防环境;题目资源方面,讲师团队参考“长城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大赛题型,结合乡村网络安全实际需求,定制了一系列仿真题目,让学员提前熟悉实战场景。

集训过程:多维创新,锻造实战能力
(一)内容设计:动态调整,适配个性化需求
集训创新性地引入“动态难度流形系统”,基于学员每日积分数据自动调整题目难度。初级阶段,预设漏洞提示,如在SQL注入题目中给出payload结构,帮助零基础学员快速入门;进阶阶段,隐藏关键线索,需要学员自主构造绕过代码,培养深度思考能力。这种个性化的训练模式,避免了“一刀切”教学,让每个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进阶路径,为后续乡村网络安全服务储备多样化技能。
(二)实践形式:线上线下融合,激发学习热情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形式的教学模式更加高效。线下开展实操演练,让学员在真实环境中提升动手能力;线上搭建交流社区,学员可以随时分享解题思路、请教讲师,打破时空限制。此外,还设置了“题目仿真盲盒挑战”,每日随机发放题目,要求学员在24小时内提交writeup解题报告,模拟真实赛事节奏,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让大家在“兴趣驱动”中不断提升网络安全技能。

(三)组织模式:竞技与协作并重,提升综合素养
在组织模式上,将竞技与协作有机结合。一方面,开展夺旗赛等竞技活动,沿用传统解题积分制,夯实学员个人基础能力;另一方面,组织3人小组分组对抗,实时更新积分排名,激发团队协作活力。与传统CTF培训不同,本次集训在内容来源上聚焦大赛常考点,摒弃简单的题库复用;在训练逻辑上,强调讲师指导解题,而非单向解题;在技术工具使用上,鼓励利用现成工具,避免重复造轮子;在成果验证上,除积分排行榜外,新增解题报告环节,全面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提升综合素养。
安全保障:全面防护,确保集训顺利
技术操作安全是集训的重要保障。针对超权风险,通过云服务器保存快照、docker容器隔离题目环境和平台,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为防止漏洞利用工具滥用,在终端安装Screenwatch进行录屏审计关键操作,并利用GZCTF平台自带日志分析网络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行为。在设备与数据安全方面,通过限制靶机环境权限,仅授予学员普通用户权限,来防范靶机环境逃逸攻击;采用动态flag系统,每次启动生成唯一flag,结合题目编译混淆技术,有效保护训练数据安全,确保集训平稳有序开展。
未来展望:学以致用,守护乡村网络安全
为期16天的集训,让学员们的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从“理论学习者”到“实战践行者”的转变。接下来,这些学员将带着所学知识和技能,奔赴“三下乡”实践一线,开展乡村网络安全科普宣传、协助排查网络安全隐患、搭建简易网络防护体系等工作。同时,集训成果将通过大学生新闻网等平台进行展示,让更多人关注乡村网络安全问题。相信这群青春洋溢的学子,会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网络安全保驾护航,为构建清朗、安全的乡村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安全之花在乡村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