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铁道兵故事到信号灯人生:一个铁路学子的精神传承之路

    2025-08-05    阅读:
    来源: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 张作栋
  
  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星火·铸路"寻迹铁道兵实践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张作栋同学。作为实践团的核心成员,他不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团队精心策划了本次寻访活动,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真挚的情感,架起了连接老一辈铁道兵与新时代铁路学子之间的桥梁。

  一、红色家风的传承者
  张作栋与铁道兵精神的缘分,要从他的家庭说起。生长在军人家庭的他,从小就在爷爷讲述的军旅故事中耳濡目染。"我爷爷曾是工程兵,后来转为火箭军,参与过大庆油田建设。"张作栋回忆道,"小时候最喜欢听爷爷讲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故事,那些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正是这份来自家庭的红色传承,让张作栋对铁路建设者怀有特殊的感情。考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后,他选择了铁道信号专业,立志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铁路人。当得知学校要组建寻访铁道兵的实践团时,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随着岁月流逝,这些铁道兵的故事正在被淡忘。作为铁院学子,我们有责任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保存下来!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张作栋说。

  二、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作为实践团的策划骨干,张作栋充分发挥了本地优势。在连云港走访期间,他带领团队拜访了多位老铁道兵,其中黄佑仁爷爷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兵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晚必须打开收音机才能入睡。起初同学们对这个习惯感到困惑,直到老人道出原委:"当年修铁路时,爆破作业把耳朵震坏了,现在没有声音反而不习惯了。"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奉献精神。"张作栋在实践日记中写道,"黄爷爷说得那么平静,但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背后,是铁道兵战士们为铁路建设付出的巨大牺牲。"其中,黄爷爷说全程900多公里的路线,每修建一公里大约要牺牲一位战友的故事更令他震惊。

  三、专业学习的践行者
  作为铁道信号专业的学生,张作栋将实践感悟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两年来,他的成绩从班级第四提升至班级第一,五科核心专业课平均成绩达91分,所有专业课实训均取得满绩点。"每次听老兵们讲述当年在简陋条件下保障铁路信号的故事,都让我对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张作栋说。并且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要凭借自己的专业本领为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奉献。
  在实践中,他特别注意收集与铁路信号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拜访某位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兵时,老人详细讲述了当年在崇山峻岭中架设信号设备的艰辛历程。"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先进设备,全靠人力搬运、手工调试。"张作栋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技术可以进步,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永远不会过时。"

  四、新时代铁路精神的传承者
  通过为期两周的走访,张作栋和团队成员共采访了20余位老铁道兵及其家属,建立了完整的口述历史档案。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既为他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更加坚定要成为新时代铁路精神的传承者。
  "以前觉得铁道兵精神是一个宏大的概念,现在明白了它就体现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张作栋深有感触地说,"毕业后我将进入国铁集团工作,我要把老兵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如今,这位年轻的铁路人正带着这份责任与使命,准备在企业实践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铁路故事。正如他在实践总结中写道的:"我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创造历史。老一辈铁道兵用钢钎和铁锤筑就了万里铁路,我们要用知识和创新精神建设更美好的交通未来。"
  从听爷爷讲故事的孩童,到寻访铁道兵历史的实践者,再到即将投身铁路事业的建设者,张作栋的成长轨迹诠释了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铁路青年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铁道兵精神薪火相传的希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