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师学子三下乡:筑梦乡居志愿队,五天环保实践守护乡野绿意

    2025-08-05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淮师学子三下乡:筑梦乡居志愿队,五天环保实践守护乡野绿意

  乡野的夏日,因志愿红而格外动人。2025年7月12日至17日,亳州市利辛县和谐社区“筑梦乡居志愿队”开展为期五天的环保实践活动,围绕公园清理、环保宣传、垃圾站点建设、知识问答与河边优化等主题,用双手改善社区环境,让绿色理念融入居民生活。

  公园焕新:从角落清理到全民参与

  7月12日清晨,23名志愿者带着工具走进社区中心公园。健身区的塑料瓶、草坪里的食品袋、灌木丛中的废纸,都被逐一清理。志愿者王同学蹲在石凳旁,用湿巾擦拭黏在上面的口香糖,手指被磨红也不停歇。“以前带孩子来玩,总担心地上有碎玻璃,现在干净多了。”居民李阿姨看着清理后的场地说。

  当天共清理垃圾16袋,其中可回收物4.8公斤。志愿者将分类后的垃圾送至回收站,换来的资金将用于购买环保工具。傍晚,有居民自发加入清扫队伍,带着孩子捡拾零星垃圾,形成“志愿带头、居民跟进”的温暖画面。

  宣传入心:从手册发放到生活细节。

  7月13日,社区广场的宣传点前,志愿者们向居民讲解环保知识。“您家的淘米水可以浇花,既节约用水又能当肥料。”志愿者对围着展板的居民说。8块宣传展板展示着“白色污染的分解周期”“垃圾分类后的处理流程”等内容,图文结合的方式让老人和孩子都能看懂。

  志愿者分成5组入户宣传,在独居老人张爷爷家,他们发现窗台堆着废旧电池,便说明危害并帮忙投放至社区有害垃圾收集点。张爷爷感慨:“以前不知道这些,以后可得注意。”当日发放手册320份,收集到“希望定期讲环保课”“在超市推广环保袋”等建议21条。

  站点落地:从无序投放至规范指引

  7月14日,6处新的垃圾分类站点在社区亮相。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力搬运安装分类垃圾桶,在桶身张贴彩色指引图,标注“废纸、塑料瓶投蓝色桶”“菜叶、果皮投绿色桶”等简单易懂的说明。

  居民刘大叔提着垃圾袋来投放,志愿者引导他将废纸箱放入可回收物桶:“这些能卖钱,还能减少污染。”大叔笑着说:“以前乱扔习惯了,现在有了站点和指引,肯定能做好。”当天站点接收垃圾35袋,分类正确率达85%,志愿者现场纠正投放错误12次,居民提问多集中在“旧衣服属于哪类垃圾”“过期药品怎么处理”等实用问题。

  问答升温:从知识普及到家庭互动

  7月15日下午,社区活动中心的环境知识问答活动热闹开场。56名参与者中,既有小学生也有老人,题目涵盖“我国的植树节是哪天”“一节电池污染多少水”等。10岁的陈诺连续答对5题,拿到绿植奖品时说:“这些知识课本里也有,今天终于用上了。”

  居民赵阿姨带着孙女组队参赛,孙女抢答题时她在旁提醒,祖孙俩配合默契。“以前觉得环保是大事,离咱太远,现在知道节约一度电、少用一个塑料袋都是贡献。”赵阿姨说。活动发放的30份奖品中,环保袋和多肉植物最受欢迎,不少居民表示要“带着家人践行环保”。

  河边守护:从垃圾清理到长效守护意识形成。

         7月17日,志愿者们来到利阚河沿岸。岸边的塑料袋、水面的漂浮物,都被一一清理。村民周大哥看到后,回家拿来捞网帮忙:“这条河灌溉着咱的地,干净了庄稼才能长得好。”
3小时共清理垃圾7袋,打捞漂浮物18公斤。志愿者在河岸树立3块警示牌,用红漆在石头上写下“保护河道,禁止倾倒”。有村民主动承诺:“以后看到有人扔垃圾,俺也会劝一劝。”从志愿清理到村民自觉维护,守护河道的意识正在悄然形成。
          五天实践中,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环保不是口号,而是弯腰捡拾的垃圾、递出的手册、耐心的指引。正如社区书记所说:“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干净的环境,更是让环保扎根乡野的种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