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玉溪师范学院学子赴腾冲司莫拉开展三下乡活动:践行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06    阅读:
    来源:“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民族团结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在2025年7月11日的5位同学便踏上了前往腾冲司莫拉的征程,开展了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感受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司莫拉佤族村,这个位于云南省腾冲市的美丽村寨,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2020年1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这一嘱托,如同一盏明灯,为司莫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这个原本就充满希望的村寨,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 。它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这里不仅有青山环抱的自然美景,还有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稻田与栈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村口那“幸福司莫拉”的字样,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祝福,更是司莫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见证着这个佤族村寨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
玉溪师范学院的学子们一抵达司莫拉,就立刻投入到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文化调研、民族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学子们与当地村民“同跳一支木鼓舞,共唱一首团结歌”,欢快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温暖与力量,也让学子们与村民们的心紧紧相连。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实践团成员走进了村民李发顺家。大家围坐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李发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向学子们讲述着村里的变化。他说:“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把幸福生活奋斗得更好,现在我们开农家乐、卖米粑粑,日子越过越红火。”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东风,像李发顺这样的村民们,通过制作和售卖佤族美食,收入逐年升高,生活蒸蒸日上 。如今,司莫拉的“福囍粑粑”已成为村里的招牌美食,深受游客喜爱 。村里还建设了大米粑粑加工体验基地,让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

  事实上,司莫拉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早年的司莫拉,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4年年底,村民年收入仅有4600多元 。为了帮助司莫拉人摆脱贫困,政府派人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这里佤族民俗风情浓郁,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 。于是,政府将司莫拉纳入腾冲市整体旅游规划中,不仅拿出真金白银予以支持,还实施了“草改瓦”“农危改”“扶贫安居”等工程,让传统民居既修旧如旧又舒适宜居 。2016年,司莫拉开始探索利用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径 。2020年6月,村里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72户家庭成为合作社成员 。合作社采取“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发展模式,将村民的零散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种业态 。如今,司莫拉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游客如织,昔日的贫困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司莫拉时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司莫拉,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实践。这里不仅有佤族,还有汉、白、傣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同胞携手创业、互帮互助 。例如,有的汉族村民利用自己的商业经验,帮助少数民族村民开设民宿、规划旅游线路;而少数民族村民则将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吸引了更多游客。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司莫拉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没有少 。
 通过亲身调研走访,玉溪师范学院的学子们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崭新气象。他们看到了司莫拉佤族村寨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从贫困走向富裕,如何将民族团结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如今的司莫拉,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体验米粑粑制作时亲手压下的“福”“囍”一样,福囍双至,充满了幸福与希望 。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司莫拉佤族村寨将继续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兴带动百业兴 。未来,村里计划拓展旅游业态,引入更多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丰富游客的乡村夜生活体验 。同时,还将进一步挖掘传承乡村文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共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而玉溪师范学院的学子们,也将带着在司莫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回到学校,将这份民族团结的精神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到服务乡村、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