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师大三下乡暨百村书记采访活动扎实推进​​

    2025-08-06    阅读:
    来源:张鑫亿淮北师范大学

  淮师大三下乡暨百村书记采访活动扎实推进​​

  七月的谭套村,田间玉米叶片因高温略显蜷曲,却未能阻滞一群青年学子前行的步履。7 月下旬,淮师大“三下乡” 社会实践服务队满怀热忱抵达此地,同步启动 “采访百村书记” 专项行动。​​

  活动首日,村委会办公室内,电扇持续运转,却难以驱散现场热烈的研讨氛围。实践队队员与谭套村干部围坐交流,访谈焦点聚焦于村书记王伟。这位肤色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基层干部,在谈及乡村治理工作时目光坚定:“乡村工作,说难亦难,需跨越重重阻碍;说易亦易,若与民众同心同德,则能攻坚克难。” 朴素的话语中,凝聚着他多年深耕田间地头的实践感悟。此次访谈为队员们精准掌握该村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利建设、医疗保障等领域的实际状况提供了关键信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伟书记面色坚定:“前些年遭遇旱灾,抽水设备连续运转仍未能避免玉米减产。近年来设备条件改善,损失已大幅减少,但该做的工作还是必不可少。”随后他又向我们描述了村民们农活的进度,实践队员都惊叹于他对田间工作的熟悉。

  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水泥道路已延伸至山脚下,傍晚时分,10 余个村民组的路灯准时亮起,宛如夜空中的璀璨星河。“往昔夜间出行需摸黑前行,如今路灯照明,极大便利了串门与劳作。” 正在路边休憩的张大爷指着路旁的月季花丛说道,“这些花卉均由村里统一栽种,乡村环境丝毫不逊于城区。” 实践队调研发现,企业入驻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推动了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

  河道清淤工程现场一片繁忙景象。两台挖掘机协同作业,将河底淤泥装载至运输车辆,村民们手持铁锹清理边角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定期清淤,河道如同村庄的血脉,必须保持畅通。” 王伟书记踏着泥泞的河岸现场指挥,裤脚已沾满泥浆,“去年汛期,正是得益于河道畅通,才有效抵御了洪水侵袭。” 实践队员们听后纷纷点头。​

  村头新建的诊所内,医护人员的白大褂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以往轻微病症需远赴镇卫生院诊治,如今在村口即可就医。” 刚完成血压检测的李奶奶手持意识诊所赠送的降压药,面露欣喜。实践队在诊所设立的义诊点前,看着民众排起长队,队员们为老人测量血压、听诊心肺,并耐心解答各类健康疑问。​

  走访贫困户过程中,队员们感触颇深。在贫困户刘大哥家中,斑驳的墙壁上张贴着孩子的奖状,桌上摆放着刚从田间采摘的青菜。队员们放下携带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详细记录其家庭困难。“村常委正计划吸纳他加入养殖合作社,” 王伟书记在一旁介绍,“我们不惧探索中的失误,即使遭遇挫折,也会坚持不懈,终将找到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

  夕阳西下,队员们整理行囊准备返程时,村口老槐树下已聚集众多送行村民。孩子们将绘制着星空的图画赠予队员,王伟书记紧握队员双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术,更激发了村民们奋进的动力。” 队员们回望逐渐远去的村庄,路灯在暮色中连成温暖的光带。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守与心系民众的担当。他们播下的青春种子,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未来之花。

  ​这场 “三下乡” 暨 “采访百村书记” 活动,不仅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更是新时代青年参与国家战略、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校园与乡村,让知识的光芒照亮田野,让青春的力量融入振兴征程。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这样的实践是无数片段中的精彩一笔,却彰显着青年一代 “自找苦吃” 的担当与 “强国有我” 的信念。未来,当更多青年以学识为墨、以行动为笔,定能在广袤乡村的画卷上,续写更多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化为可感可触的现实图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