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师学子三下乡合肥小井庄:追溯改革之源,践行青春使命

    2025-08-06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
       为深入学习乡村改革历史,传承艰苦奋斗精神,2025年7月18日淮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合肥小井庄,开展沉浸式实践调研活动,在这片承载改革记忆的土地上,探寻历史脉络,汲取奋进力量。
       
小井庄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地标,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转折。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小井庄纪念馆,馆内逼真的场景复原、珍贵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当年农民探索“包产到户”的艰辛历程。同学们驻足凝视,从老照片、旧物件中,触摸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的勇气与担当。
  户外展区里,“法治兴则民族兴”的鲜红标语格外醒目,与一旁的改革主题雕塑相映成趣。雕塑上,钢铁铸就的犁铧与齿轮交织,人物雕像或凝神思索或俯身交流,定格着改革岁月里的敢闯瞬间。团队成员踏着温润的石板路前行,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脉络上。展牌上的老照片、旧文件,默默诉说着法治护航乡村改革的历程——从早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如今“办事依法”的笃定,改革的锐气与法治的沉稳在此交融。驻足雕塑前,指尖触到金属的微凉,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敢闯敢试”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风拂过标语,与雕塑衣角似有呼应,恰似改革与法治的和声,在这片土地上久久回荡。
        

步入展馆,一处逼真的场景复原区瞬间抓住众人目光。眼前,广袤田野的背景墙下,农民们的身影被生动还原:头戴草帽的老农,手握锄头半蹲在田埂边,粗糙的手掌似还留着泥土的温度,正和身旁同伴大声讨论着庄稼长势;不远处,一位青年农民挺直腰杆,额间汗珠滚落,却顾不上擦拭,眼神发亮地比划着新的耕种想法;还有人抱着农具,围坐在干草堆旁,你一言我一语,为增产增收出谋划策 。同学们放慢脚步,轻轻靠近,有的俯身观察农民手部的细微纹理,有的侧耳倾听讲解里藏着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热火朝天的田间地头,沉浸式触摸那段奋斗与希望交织的岁月,感受着先辈们在土地上耕耘梦想的炽热温度。

       
展馆陈列架上,一份一份份泛着岁月黄的珍贵文件、一张张带着时代印记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小井庄的改革故事。那些边角微卷的文件,记录着土地分配方案的反复研讨、生产责任制的逐步成型,字里行间藏着改革者“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与果敢;黑白照片里,农民们攥着契约的手微微发颤,脸上既有打破旧规的忐忑,又有拥抱新生的期许,田埂上的讨论、晒谷场的欢笑,都被定格成永恒。从尝试“包产到户”的大胆破冰,到农业管理模式革新的稳步推进,这些珍贵史料,从决策酝酿、落地实践到收获成效,全方位展现小井庄在农村改革浪潮里的探索足迹。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难忘的改革剪影,每一份文件,都是一步坚实的时代足印,无声却有力地串联起小井庄敢为人先、勇探新路的奋斗历程。驻足凝视间,同学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些在困境中突围的勇气、在探索中坚守的执着,穿越岁月,直直叩击心门,让“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字句,而是化作眼前可触可感的温度,在年轻的血液里悄然流淌、扎根生长。

     
    此次小井庄实践行,淮北师大学子的脚步踏遍了这片孕育改革火种的土地。从田间地头的旧时耕作场景,到村委会里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台账,大家用双脚丈量着改革的深度,用手中的调研本记录着乡村变迁的细节。每一次与当地老党员的促膝长谈,都让历史书上的“农村改革”变得鲜活可感——那些关于“包产到户”的争议与决断,那些从温饱到小康的奋斗故事,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时代的温度,一点点融入同学们的认知。实践中,大家不仅厘清了小井庄从“敢闯敢试”到“规范发展”的改革脉络,更深刻体会到:乡村的进步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人用双手托举的希望。这份认知化作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不少同学在调研日志里写下:“我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更要为这片土地的明天添砖加瓦。”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中收集的一手资料,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详实的报告,让小井庄的改革经验被更多人知晓;更会带着这份实践收获,将“三下乡”的热忱延续到日常学习与社会服务中——或是参与乡村教育帮扶,或是投身基层政策宣传,让青春的脚步始终与时代同频,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铮铮誓言。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