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走进若羌红枣电商孵化园 探寻“小红枣”的大能量
2025年7月21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走进新疆若羌县红枣电商孵化园,在枣香与数字技术的交融中,开启了一场关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数字化发展的实践学习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主播还通过镜头向网友实时分享了此次探访,让更多人跟着“云逛”孵化园,一同见证若羌红枣从“田间”到“云端”的蜕变之路。
刚踏入孵化园展厅,浓郁的枣香便扑面而来。展厅内,不同品类、不同加工形态的红枣产品整齐陈列,宛如一座“红枣博物馆”。工作人员指着货架上饱满圆润的灰枣介绍:“若羌灰枣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的昼夜温差和光热条件,让枣子积累了更多糖分,咬一口能尝到自然的甘甜。”除了传统的干制红枣,蒸枣、红枣夹核桃、红枣糕等深加工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蒸枣保留了红枣的软糯口感,却减少了糖分的刺激感;红枣夹核桃则通过“1+1>2”的搭配,成为兼具营养与便捷的零食选择。
最让实践团成员感兴趣的是“红枣的跨界创新”。在深加工区,红枣酒、红枣醋等产品打破了大家对红枣的传统认知。“这些产品不仅延长了红枣的保质期,还提升了附加值。”孵化园负责人解释道,若羌红枣年产量稳定,但传统销售依赖鲜销和干制,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容易出现滞销。通过深加工,原本可能因品相不佳被淘汰的红枣,能转化为酿酒、制醋的原料,既减少了浪费,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位成员拿起一瓶红枣酒观察标签,发现配料表中只有红枣和水,“没有添加剂,突出了天然特色,这正是现在消费者看重的‘原生态’优势。”
孵化园的直播区是此次探访的“重头戏”。园内3个标准化直播间里,本地主播正对着镜头推介红枣,而实践团的主播也架起设备,加入了这场“直播接力”。“家人们好,我们是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今天带大家逛若羌红枣电商孵化园——大家看这个灰枣,果肉特别厚实,我替大家尝一口,又甜又糯!”实践团主播手持红枣边走边介绍,时而转向展厅的产品陈列,讲解红枣深加工的创新;时而镜头对准本地主播,邀请对方分享“新农人主播”的成长故事。
镜头里,实践团成员和孵化园工作人员自然互动;镜头外,评论区不断弹出网友留言:“第一次知道红枣能做这么多产品,想买红枣酒试试!”“若羌灰枣之前买过,确实好吃”“学生们实地探访好有意义,给你们点赞”。不到半小时,直播就吸引了很多观众观看。“原本只是想记录实践过程,没想到能让更多人了解若羌红枣。”实践团主播有些惊喜,“这让我明白,直播不只是带货,更是连接产地和消费者的桥梁。”
“你们的直播很有新意,学生视角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直播运营负责人对实践团的直播表示认可。他介绍,孵化园会定期开展电商培训,从产品介绍、直播话术到短视频拍摄,手把手教村民触网。村民马大姐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在家种植红枣,如今白天打理枣园,晚上开播带货,“以前卖枣要等收购商来,价格由别人定;现在自己直播,能直接和买家聊天,还能把枣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销量反而更稳定。”
在座谈交流中,孵化园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若羌红枣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从源头把控种植环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保证红枣品质;到建设加工基地,实现清洗、分级、包装的标准化生产;再到搭建电商平台,打通“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电商不只是‘开直播卖货’,而是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赋能。”他以物流为例,孵化园与快递企业合作,定制了红枣专用包装,既防潮又抗压,还能通过快递单上的溯源二维码,让消费者看到红枣的种植、加工全过程,“信任建立起来了,复购率自然就高了。”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展开热烈讨论。“我们的直播能获得关注,说明大家对‘真实的产地故事’有需求。”“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创新,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实现了对接,更深刻理解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含义。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孵化园。手中的红枣试吃装还留着余味,直播时的互动场景仍在脑海中回放。一颗红枣的旅程,不仅是从若羌到全国各地的空间跨越,更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而这场实践学习,也让“学以致用、赋能乡村”的种子,在每个成员心中悄然种下——未来,或许他们也能成为连接知识与田野的桥梁,用新视角、新方式,为更多特色农产品的“出圈”贡献力量。
通讯员: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