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银龄暖阳”团队烈山敬老纪实

    2025-08-06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银龄暖阳”团队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银龄暖阳”团队烈山敬老纪实
         2025年7月2日至9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银龄暖阳”社会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淮北市烈山区敬老院开展为期8天的志愿服务。此次实践源于团队对老龄化社会中孤寡老人生活状态的关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为老人们提供陪伴与帮助,同时记录基层养老机构的真实面貌。
          7月2日清晨,团队成员携带提前准备的血压仪、指甲刀、经典老歌播放设备等物品抵达敬老院。刚走进大门,就见83岁的张桂兰奶奶坐在银杏树下择菜,她抬头看见穿红马甲的年轻人,眯眼笑起来:“你们是前阵子说要来的娃娃吧?”敬老院院长王介绍,院里现有47位老人,平均年龄78岁,其中21人因行动不便常年待在房间。
         首个半天,队员们并未急于开展活动,而是分成三组跟随护工熟悉日常。在二楼东边房间,队员李萌萌帮76岁的刘振才爷爷整理床头柜时,发现玻璃罐里整齐码着十多个药瓶。“爷爷,这个降压药您每天吃几次?”她轻声询问,老人却摆摆手指向耳朵——护工解释,刘爷爷因脑梗导致听力下降,日常交流全靠手势和写字板。这个细节让团队临时调整计划,下午特意加购了3块大号写字板。

供图:高洁
       7月4日的“老物件故事汇”成了意外的高潮。68岁的赵秀莲奶奶从樟木箱里翻出一个褪色的蓝布包,里面是1972年她在村卫生室当赤脚医生时的出诊包。“这铜铃铛是走夜路摇的,怕惊着田里的牲口。”她指着包上的补丁,给围坐的队员讲起冒雨步行五公里接生的往事。队员们用手机录下这些口述片段,打算后期剪辑成短视频送给老人。
供图:高洁
         实践中期出现的小插曲让团队更懂老人的需求。7月6日组织集体观影时,原本选的最新喜剧片让多数老人昏昏欲睡,换成1982年版《少林寺》后,81岁的王德顺爷爷突然坐直身体,跟着插曲打起了太极。“他们不是不爱热闹,是需要熟悉的热闹。”队长周明在日志里写道。此后,团队改播黄梅戏选段、播放老歌联唱,参与的老人从最初的12人增至34人。
         最后两天的“温情行动”里,队员们各显神通。学护理的陈雨为12位老人建立了简易健康档案,标注着谁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谁对青霉素过敏;擅长书法的林墨帮老人们写了37封家书,其中给上海孙子的信里,79岁的孙兰英奶奶特意叮嘱“别总点外卖,我教你的腌萝卜方法记着没”。离别的前一天傍晚,张桂兰奶奶把亲手绣的平安符塞进每个队员口袋,“知道你们还得上学,有空寄张照片来就行。”

 
供图:高洁
         7月9日上午,团队离开时,王建国院长翻着他们留下的《老人生活需求表》,上面详细记录着“李奶奶喜欢吃软糕”“张爷爷每周三想理发”等细碎信息。队员们与老人们在门口合影,镜头里,赵秀莲奶奶举着队员帮她修复的旧出诊包,笑得露出假牙。敬老院的银杏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为这场短暂的相遇轻轻鼓掌。
供图:高洁
         此次实践中,团队累计为老人们测量血压126次,整理房间42间,录制口述故事19段,完成的23项服务均基于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生成。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说,比起“我们能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才是志愿服务真正的起点。
(通讯员: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向荣)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