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学子多维赋能守护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张莹莹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号召,2025 年暑期,淮北师范大学 “童心筑梦・薪火乡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赴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徐林村,开展为期 15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文化认同与社会适应等核心需求,通过专业化服务与多元化活动,为青少年成长赋能,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徐林村小学前合影张莹莹摄
专业护航心理健康,构建精准支持体系
团队立足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实际需求,构建 “预防 - 干预 - 跟进” 全链条服务模式。面向儿童开设 “情绪认知工作坊”,团队志愿者分成多个小组通过绘画、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引导多名留守儿童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
创新设置 “心灵树洞” 实体信箱与 “云端沟通驿站”,搭建安全倾诉渠道,收集整理儿童心理需求信息 32 条,形成《徐林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需求分析报告》,为徐林村小学制定帮扶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团队志愿者通过绘画形式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 张莹莹摄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品格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团队组织留守儿童赴淮海战役遗址开展 “红色研学之旅”,通过实地参观、史料讲解、情景再现等形式,生动诠释革命先辈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活动中,志愿者与儿童共同开展 “红色故事会”“战地小任务” 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引导青少年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树立正确价值观。
“通过了解战士们的故事,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 参与活动的留守儿童在心得中写道。此次红色教育活动有效增强了儿童的心理韧性,为其面对生活挑战注入精神动力。
图为团队组织留守儿童赴淮海战役遗址前宣誓活动 张莹莹摄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淮海战役史料讲解 张莹莹摄
传承非遗文化,以文化滋养心灵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联合灵璧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徐林村开设 “非遗技艺工作坊”,系统教授留守儿童剪纸技艺与剪纸技艺文化内涵。活动中,孩子们以乡村生活、家乡风貌为主题创作作品23件,通过指尖艺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
“灵璧剪纸是家乡的文化瑰宝,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非遗传承人对活动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团队还将优秀作品汇编成《童心剪纸集》,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及传承人教授留守儿童灵璧剪纸技艺 张莹莹摄
凝聚合力,构建长效关爱机制
活动期间,团队形成《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需求调研报告》,提出“家庭 - 学校 - 社会”协同干预建议。并且向村委会提出“校地共建儿童关爱服务站”建议。
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学子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号召,通过多维赋能为乡村儿童成长添力。正如团队成员所说:“青春力量虽小,但聚沙成塔,我们愿做守护童心的‘点灯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