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师学子三下乡——“童心筑梦”守护儿童成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困境,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童心筑梦・薪火乡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于2025年暑期赴宿州市萧县徐林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心理健康帮扶、红色精神传承、非遗文化体验等多元举措,为当地留守儿童构建“心理韧性+文化认同+社会适应”的多维支持体系,以青春力量守护乡村儿童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团队创新采用“可视化讲解+沉浸式共读”模式,让抽象的心理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触可感的成长养分。志愿者精选适配留守儿童认知特点的图文素材,通过PPT动态演示情绪识别、压力调节等实用技巧——以卡通插画解析“焦虑像乌云”,“孤独是等待的星星”等具象比喻,结合“被小伙伴误解时怎么办”等生活案例展开互动问答,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理解心理现象。


阅读角内,《我的情绪小怪兽》《勇敢做自己》等精选绘本与科普图书整齐陈列,志愿者与孩子们围坐成圈开展共读。从“情绪颜色卡片”游戏到“故事主人公的选择”讨论,孩子们在角色代入中学会正视内心感受,逐步掌握“深呼吸解压”,“写下烦恼”等简易调节方法。这种“知识传递+情感陪伴”的双轨设计,既让心理概念变得生动易懂,更在共读分享中为孩子们搭建起安全的表达空间,帮助他们在心灵共鸣中积蓄面对成长困惑的勇气。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剪纸不仅是民间技艺的传承,更承载着驱邪纳福、祈福平安的民俗智慧。团队成员从握剪姿势、基础纹样教起,让孩子们在一折一剪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这场融合了非遗传承与艺术疗愈的特色课程上,剪纸与绘画成为孩子们独特的“情绪语言”。有的孩子剪出层层叠叠的“家园”,用窗棂纹样勾勒对团聚的期盼;有的以五彩画笔为剪纸作品添色,用明亮的色调抒发内心的喜悦。“很多孩子不善言辞,但拿起剪刀和画笔时,内心的情感会自然流露。”志愿者丁嘉敏观察发现,剪纸过程中专注的沉浸感能缓解焦虑,而作品中寄托的思念、期盼等情感,恰是填补亲情空缺的温柔力量。这种“指尖创作+文化浸润”的模式,既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找到了情感表达的出口,让文化自信与心灵成长在剪纸的光影里共同生长。

为筑牢团队成员的思想根基,凝聚传承红色精神的青春力量,“童心筑梦・薪火乡传”团队特别开设专题党课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相结合的方式,让红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务的初心使命。党课培训以“赓续红色血脉,担当育人使命”为主题,团队成员以淮海战役中“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等革命故事为切入点,深入解读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与我们今天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初心高度契合——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培训中,团队还组织观看了《淮海战役精神启示录》纪录片,开展“红色精神与志愿服务”主题研讨。成员们结合前期筹备中的体会各抒己见:“以前觉得红色教育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在给留守儿童讲课时多一份细心,在整理调研数据时多一份严谨。”“剪纸课上传授非遗技艺,其实也是在传承先辈留下的文化基因,这本身就是红色精神的延续。”激烈的讨论中,红色精神与实践工作的结合点愈发清晰。
“看到孩子们从沉默到开朗,我们真切体会到,微小的陪伴也能点亮希望。”团队负责人张莹莹表示,实践团将持续深耕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领域,让“童心”与“初心”在皖北大地上共同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坚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