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梦·薪火乡传”——多举措守护留守儿童成长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群体。这些孩子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普遍由祖辈照顾或独自生活,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面临情感缺失、教育监护不足等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议题。关注留守儿童,需要为其身心健康与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改善其学习条件,帮助留守儿童拓宽视野,为他们营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2025年7月6日,淮北师范大学“童心筑梦·薪火乡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深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徐木村,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文化资源匮乏现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灵璧剪纸非遗体验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心理疏导+文化赋能”双轨模式为乡村儿童构建情感支持网络与精神成长空间。
图为团队成员策划此次活动。张莹莹摄
守护心灵阳光,共筑成长梦想
7月17日,一场以“守护心灵阳光,共筑成长梦想”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关爱活动温情启幕。活动现场,团队成员以丰富形式,为孩子们打造专属心理健康课堂。在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环节,团队成员结合留守儿童常面临的孤独、焦虑情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开。借助图中互动屏幕,讲解“情绪小怪兽”知识:把孤独、焦虑等情绪比作不同颜色怪兽,教孩子们识别情绪信号。还分享简单调节方法,像孤独时可通过阅读、和同伴交流赶走“灰色怪兽”;焦虑时试试深呼吸、找信任的人倾诉,让“黑色怪兽”远离。期间穿插趣味互动游戏、情景模拟,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融合,既普及心理知识,又借团队协作游戏,助力孩子们提升沟通力、重拾自信心,为留守儿童心灵成长添砖加瓦,守护他们向阳而生。
图为团队成员带孩子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王璐瑶摄
非遗润童心,文化共传承
乡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文化资源匮乏问题,非遗传承活动能为其打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灵璧剪纸体验活动不仅锻炼儿童动手能力,更通过艺术创作过程传递文化自信,帮助其在传统美学中寻找精神寄托,缓解因亲情缺失产生的心理空洞。
7月20日,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伊始,守护团成员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向孩子们介绍了灵璧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随后,团队成员们为孩子们播放了非遗传承人剪纸视频,传承人手中的剪刀如灵动的鱼儿,在红纸间穿梭游走,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花鸟图案便跃然纸上,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叹。在团队成员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剪刀和红纸,小心翼翼地尝试创作。从最初的生疏笨拙到逐渐熟练,他们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用心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韵味。经过一番努力,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诞生了,有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花朵,还有独具创造力的图案。孩子们的作品并不像视频中十分完美,但每一个都倾注了他们自己的努力、专注和创造力。孩子们兴奋地向团队成员们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此次活动不仅让留守儿童体验到了灵璧剪纸的乐趣,更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精神世界。
图为团队成员带孩子们体验灵璧剪纸。孙佳敏摄
团队成员们通过此次活动,深刻体会到留守儿童对情感陪伴与精神滋养的迫切需求。看到孩子们从起初的拘谨沉默,到在心理课堂上主动分享情绪、在剪纸活动中绽放笑容,大家真切感受到微小行动带来的温暖力量。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们更清晰认识到,守护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帮扶,更要关注心理疏导与文化浸润。大家表示,将把活动经验转化为持续行动,呼吁更多人加入关爱队伍,用专业与热忱为乡村儿童搭建更坚实的成长桥梁。(作者 张雨轩 王璐瑶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