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三下乡)红色引擎转起来,大木乡村活起来

    2025-08-06    阅读:
    来源:王欣怡 陈玉竹 唐怡
  (通讯员:王欣怡 陈玉竹 唐怡)车子刚进大木镇,就被路边的景象牵住了目光: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张石桌听人讲事,穿红马甲的年轻人在一旁给大家递着凉茶;远处的田埂上,戴着草帽的村民正弯腰侍弄蔬菜,田边的牌子上"党员示范田"五个字格外显眼。2025年7月9日,长江师范学院"青禾声影"志愿服务团的同学们踩着晨露走进这里,想弄明白: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镇,是怎么靠党建把日子过成这般鲜活模样的?会议室里,大木镇干部周信源泡的茶还冒着热气,他手里的搪瓷杯沿结着层浅褐色的茶渍,"要说我们这儿的党建,得从土井村那座烈士塔说起。"
  
  (图为受采访的周信源同志。张贵莹 供图)
  
  服务团成员们与长期扎根基层、经验丰富的大木镇干部周信源同志进行了深入座谈。会议室里气氛热烈,周信源同志如数家珍,向充满求知欲的大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大木镇党建工作的核心脉络与创新实践。
  
  铸魂育人,激活精神原动力
  
  铸魂育人的精神高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周信源同志开宗明义。他特别指出,大木镇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其中土井村烈士塔是重要的红色地标和精神象征。镇党委深挖这一宝贵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锤炼于一体的综合阵地。他介绍道,这里绝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纪念场所。镇党委精心策划,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普通群众在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清明时节庄严肃穆的集体祭扫,缅怀先烈功绩;主题党日活动中,老党员在塔下讲述峥嵘岁月,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暑期里,“小小讲解员”培训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将革命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甚至结合乡村文旅发展,开发“红色研学”路线,让来访者沉浸式体验那段烽火岁月。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激活了沉睡的红色基因,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和爱国热忱,更是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厚植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怀,真正实现了红色教育的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图为“青禾声影”团员采访周信源同志。张贵莹 供图)
  
  强基赋能,激活发展新引擎
  
  谈及党建如何具体引领乡村发展时,周信源同志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乡村振兴的“领航员”。他详细阐述了党建在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党组织是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核心。在镇党委领导下,各村党支部积极推动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在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党员带头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清理村道、帮助孤寡老人;在红白理事会中,党员骨干倡导节俭办事,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之风。通过党员示范引领,文明新风尚逐渐深入人心,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产业兴旺,富民强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党建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周信源同志强调。他介绍,镇党委立足大木镇高海拔、生态好的自然禀赋,科学决策,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村党支部则成为政策落地的“桥头堡”和“先锋队”。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试种高山蔬菜、优质糯玉米等高附加值作物,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种植技术。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组织分散的农户抱团发展,统一技术标准、拓展销售渠道。党员种植能手主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传授经验。如今,大木镇的高山蔬菜以其绿色无公害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口碑,糯玉米产业也形成了规模效益,成功蹚出了一条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党组织的组织力切实转化为了驱动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图为“青禾声影”团员采访周信源同志。张贵莹 供图)
  
  暖心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
  
  周信源同志透露,大木镇将更加聚焦民生关切,特别是“一老一小”两大群体,着力延伸党建服务的温度与广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计划依托村级活动场所,试点建设“乡村老年大学”或老年活动中心。由老党员、退休教师、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担任讲师或组织者,开设健康养生、智能手机使用、书法绘画、地方戏曲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社区的温暖。同时,探索在老年群体聚集区或重大活动期间建立“临时党支部”,更好地发挥老党员余热,组织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和乡村治理,实现自我价值。“幼有所教,幼有所伴”:针对暑期留守儿童看护难、教育缺位的问题,将整合资源,利用村校舍或党群服务中心,由党员教师、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牵头,开设“未成年人暑期班”。课程设置不仅包括课业辅导,更涵盖安全教育、兴趣培养(如阅读、绘画、体育)、红色故事会、乡土文化体验等内容,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假期去处,解决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也让党建的关怀照亮下一代成长的道路。
  (图为“青禾声影”团员们与周信源同志进行问题探讨。张贵莹 供图)
  
  青春眼里,看见大未来
  
  座谈结束时,窗外的阳光斜斜切进来,照在同学们记满的笔记本上。有人问:"您觉得党建最难的是啥?"他想了想说:"是让老百姓觉得,党建不是墙上的标语,是菜地里的收成,是老人手机里的笑脸,是孩子作业本上的红勾。"回程的路上,同学们的话题停不下来。志愿者们在笔记本上写下:"大木镇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党建'这两个字和老百姓的日子拧在一起的地方。"或许不用太久,这些揣着调研笔记的年轻人,会带着专业知识回到这样的乡村——毕竟,让红色引擎转得更欢,让日子过得更旺,从来都需要一辈接一辈的人,踏踏实实地往下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滁州市博物馆历史探索实践活动
  • 滁州学院历史探索实践队一行6名学子踏入了滁州市博物馆的殿堂,开启了一场以“寻访滁博文脉,赋能文旅新声”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
  • 08-06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