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师学子三下乡——心系留守儿童,践行国家战略

    2025-08-06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淮师学子三下乡——心系留守儿童,践行国家战略

  2025年作为国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面攻坚之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及五部委通过专项行动计划和“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主题活动,明确将留守儿童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并推进医教社协同干预。2025年7月16日至20日,淮北师范大学“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省萧县开展为期五天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团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党史传承、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儿童健康成长。

  团队出发前的集体宣誓 丁嘉敏摄

  7月17日上午,团队在乡村社区开启首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该村留守儿童占比达75%,多数孩子存在情感表达障碍等问题。在宣传过程中,志愿者通过绘画、故事分享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情绪、表达情感。在宣传活动之后,志愿者在社区设置“心灵树洞”实体信箱,孩子们可以匿名写下烦恼、愿望或任何想说的话,投入信箱,由志愿者或心理辅导老师定期收集并回复。

  团队为乡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丁嘉敏摄

  7月17日上午,志愿者们将党史教育融入童趣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志愿者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宿州英烈读书会”。队员们精心选取《宿州革命先烈传》《红色宿州》等本土红色读物,带领孩子们走进家乡的红色历史。

  团队带领孩子进行本土红色文化读书交流会 丁嘉敏摄

  7月18日下午,志愿者带领留守儿童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孩子们整齐列队,敬献亲手制作的小白花。志愿者指着战壕遗址讲解道:“70多年前,解放军叔叔就是在这里浴血奋战。”孩子们蹲下身,轻轻触摸着斑驳的弹痕和深深的车辙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馆外的广场上,志愿者们还组织孩子们玩起了“运送军粮”的情景游戏。活动最后,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当天的感受,一幅幅充满童真的画作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这次实地探访,让抽象的党史变得生动具体,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植入了红色基因。参观结束时,孩子们感慨道:“站在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更懂得了信仰的力量。”孩子们将所见所闻绘成手抄报,要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父母听。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红色历史,更在幼小心田播下了爱国种子,也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雕塑 丁嘉敏摄

  7月19日,团队带领儿童开展非遗文化课堂——灵璧非遗剪纸。课堂上,志愿者从最基础的对称折叠教起,用童谣口诀化解技术难点:“小剪刀,咔嚓嚓,先对折,再画线……”当发现几个孩子因剪坏形状而沮丧时,志愿者立即举起失败的作品:“看!这只‘断翅蝴蝶’多像在逆风飞翔,把它改成‘破茧成蝶’好不好?”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孩子们逐渐放下拘谨,有的给鲤鱼添上彩虹鳞片,有的为花朵设计笑脸纹样,剪纸台瞬间变成想象力狂欢的舞台。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完成“蝴蝶戏花”“鱼跃龙门”等作品,帮助儿童非语言表达情感。其中一名留守儿童骄傲地想把剪纸寄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

  团队成员在教孩子裁剪灵璧非遗剪纸 丁嘉敏摄

  淮北师范大学“童心筑梦”社会实践团队的7名志愿者以爱为笔、以心为墨,在皖北乡村绘就了一幅留守儿童关爱与乡村振兴交织的温暖画卷。他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播撒心灵阳光,用红色文化传承厚植家国情怀,借非遗剪纸技艺架起亲情桥梁,不仅为乡村社区注入成长力量,更以医教社协同干预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这支青春队伍的足迹,恰似灵璧剪纸中跃动的锦鲤,正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